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州丨双柏县:采取八种联农带农方式促农增收
发表时间:2025-08-21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双柏县以“激活资源、联结利益、赋能主体”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的联农带农促农增收路径。从土地流转让“沉睡资源”变“增收资本”,到资产租赁让闲置房屋、设备产生持续收益;从入股分红让农户变身“股东”共享产业红利,到产业用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图景;从订单收购为农产品销路上“双保险”,到服务创收让专业团队掘金生产链条;从技术赋能破解种植瓶颈,到自主经营培育乡村“创业达人”。双柏县通过八大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起“租金+薪金+股金+现金”的多维增收体系,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紧密了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的乡村动能。

土地流转。引导农户将闲置或低效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获取稳定租金收入。例如: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流转大庄镇白玉村等区域的荒山荒坡5379亩,按每亩1350元/年的标准支付租金,一次性支付1100余万元,惠及1800余名农户。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经济”模式,双柏县森态农业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与光伏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光伏板下种植紫丹参等中药材项目,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肥料、收购等服务,光伏企业以板下土地入股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农户除了有土地租金还可就地就近就业,农户既获租金又通过务工实现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柏子村委会流转1050亩园地,农户每年固定收益1350元/亩,同时参与田间管理日薪100元。累计到2024年全县共流转土地2.5万亩,惠及47个村3807户农户,土地流转租金达1000多万元。

资产租赁。盘活村集体或农户的闲置房屋、设备、设施等资产,租赁给经营主体使用,获取租赁收益。例如:安龙堡乡安龙堡社区利用上海帮扶资金90万元建设机动车维修中心,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出租给专业团队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6万元。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车辆维修难题,还带动农户参与配件供应和劳务服务,形成“基础设施租赁+便民服务”的双收益机制。

入股分红。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等资产入股合作社或企业,获得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例如:鄂嘉镇投入中央财政街接资金158.895万元、沪滇协作资金50万元作为本金,盘活闲置资产成立双柏牧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将76户低收入户、重点监测户吸纳为社员,依托合作社向无能力养殖的低收入户提供肉牛委托代养服务,与云南卿威资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形成“养殖企业+脱贫低收入户+村集体(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建立肉牛养殖“631”联农带农机制,养殖企业收益占60%、脱贫低收入户收益占30%、村集体(合作社)收益占10%。2024年,公司收益27.36万元,合作社第一次发放肉牛代养分红13.68万元,社员户均分红18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56万元。

产业用工。优先吸纳当地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帮扶车间、产业基地等就近就地就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例如:大庄镇2023年引进双柏县植盛农业有限公司打造鲜切花种植基地,目前种植基地用工人数320人左右,其中约200人是花卉种植采摘工,120人在车间包花、拉花、分花、组花,月均工资3500—5000元。在花卉基地,85%以上的务工人员是县内村民,近一半是大庄镇内村民,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订单收购。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稳定农产品销路,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户经营性收入。例如:坐落在鄂嘉镇的云南云山咖啡公司务工车间,与54户脱贫户、8户残疾人家庭签订“三上门”合作协议,免费提供5万余株精品咖啡种苗(铁皮卡、瑰夏等),派遣技术团队定期开展修枝、施肥等田间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保底价签订收购合同。2025年咖啡豆市场均价为32元/公斤时,企业保底价定为35元/公斤,若市场价突破40元/公斤,则按实际价格结算,实现了“市场价高则农户多得,市场价低则企业兜底”的动态平衡,切实保障了农户经营性收入。

服务创收。支持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机服务队、劳务服务队、运输队等,为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如统防统治、机耕机收、冷链物流),获取服务报酬。例如:法脿镇双坝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了15人的植保队,配备无人机3架、高压喷雾器20台,为1042户茶农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2025年与白竹山茶业公司合作,对2326亩茶园实施绿色防控,按每亩30元收费,年创收6.98万元。服务队还引入“物联网+植保”系统,实时监测茶园虫情,精准施药面积扩大至90%,农药使用量减少40%。

技术赋能。建立紧密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培训、标准管理等全周期服务,提升农户生产技能和产品品质,实现增产提质增效。例如:由云南农业大学张红冀团队与本地企业共建双柏冬季人参果种苗繁育专家工作站,针对人参果种苗退化、病毒病高发等问题,开展脱毒组培苗繁育技术攻关。2025年成功培育富硒人参果脱毒种苗80万株,较传统种苗抗病性提升60%,硒含量达0.015mg/kg(国家标准0.01mg/kg),在安龙堡乡示范种植300亩,平均亩产达4.2吨,较普通种苗增产35%。创新“理论授课+大棚实操”培训模式,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2025年举办专题培训班6期,培养“土专家”57名,其中23名转型为合作社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接入52个人参果种植基地的物联网设备,实现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远程诊断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农户通过手机端即可获取个性化施肥方案,农药使用量减少25%。

自主经营。对有能力的农户,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下,提供小额信贷、品牌支持、市场信息等配套服务,鼓励其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电商等庭院经济或小微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增收。例如:爱尼山乡茯苓种植户罗刚,2018年拿出全部积蓄并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承包了500亩林地开始种值茯苓,由合作社提供菌种赊销和保底收购协议,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采用“杉木+菌草”替代传统松木种植,每亩成本降低300元,产量提升20%,浸出物含量达7.6%(国家标准2.5%),通过合作社与云南妙嵘生物科技公司建立“种植—加工—出口”链条,鲜茯苓收购价达18元/公斤,较市场价高12.5%。如今,罗刚的茯苓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500亩扩大到2600亩,年产量从10吨增长到130吨,年产值超百万元,带动2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菌老板”的逆袭。

从土地到资产,从务工到创业,从技术到市场,双柏县八大增收模式如同交织的纽带,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活力源”涌了出来。这些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资源壁垒、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参与能力,让农民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分享增值收益。未来,随着这些模式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双柏县必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断升级。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文/

责编 杨欣

校对 陈璟

审核 杨晓莉


 
上一篇:楚雄双柏丨妥甸镇:“六个一”推进农房改造提升乡村颜值
下一篇:党建引领合作社 河谷蹦出“金果果” ——双柏县党建引领助力人参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