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四措并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切实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一是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和图书编印工作。持续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全县9个乡镇、77个村社区完成了对姚安“龙华会”“小邑拉花”、大河口乡“羊皮舞”、左门乡“司刀舞”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摸底调查、拍摄录制、资料收集,并作为楚雄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策划编印了《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姚安县文化摄影集萃文韵荷城》在全县发放宣传。截至目前,姚安县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州级非遗项目14项、县级非遗项目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连续6年被州级考评为“优秀”等次。

二是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推荐上报姚安县菖河蜂蜜非遗工坊、福禄彝绣非遗工坊、彝韵梅葛非遗工坊、靳氏套肠非遗工坊为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姚安套肠制作技艺、菖河蜂蜜制作技艺被公示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培训班上,姚安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等6个项目参与拍摄调查。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1人,州级非遗传承人2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98人。

三是在文旅融合中展示“三非遗”民族品牌魅力。在4A级旅游景区光禄古镇建设“姚安花灯、彝族梅葛、姚安坝子腔”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引进知名管理团队,采取公益性演出与商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丰富“三非遗”展演形式。参与全县重大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和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积极探索建立精品剧目集成化创作机制;开展姚安县“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戏曲进村”“戏曲进军营”、“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文艺演出服务活动。6年来,共演出925场次,服务观众近120万人,充分展示“三非遗”的魅力。尤其是在光禄古镇取景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于2023年5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亮相热播,深受全国各地各民族旅客的一致好评。

四是在展示演出活动中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紧扣“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编创宣传文化领航工程项目《花满荷城》以及《阿老表阿表妹》等文艺作品演出;打造剧目花灯小戏《盖章》参加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并选送青年演员参加花灯唱段比赛;复排经典保留剧目花灯小戏《老两口约会》,新创剧目姚安莲花落《姐妹回乡》参加云南传统戏剧(曲艺)展演,歌舞《“梅葛”宣讲新篇章》参加楚雄州举行的“喜迎二十大书声彩云南”云上阅读分享活动颁奖仪式,由梅葛传承人郭晓炜作词作词、梅葛童谣班演唱的《挖木啦》在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栏目表演播出。
(姚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