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王赵睿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大营华侨社区是2015年10月被命名的大理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该社区位于宾川县大营镇东北部,辖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885人,居住着瑶、白、壮、彝、苗等11个少数民族231人,占侨区总人口的12.25%,社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52名。现有归侨侨眷1688人,其中归侨743人、侨眷945人,作为一个侨乡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可以说是“工作在国内,影响在国外”。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大营华侨社区始终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五个认同”,使各民族与归侨侨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凝聚侨心,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突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切实增强爱国意识,让广大归侨侨眷切实感受到“国运兴、侨运兴”的道理,真切感受到祖国强大是归侨侨眷最坚强的后盾。突出以侨为桥,现身说法,增强认同感。说起归侨侨眷的生活,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越义仙可谓感同身受,1979年,时年5岁的她跟家人走到边境上,当时可以回国,也可以到越南内地去,祖国派出的接侨团队让全家人很受感动,于是全家人豪不犹豫选择了回国。她接着很有感触地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经常跟越南亲戚视频聊天,家里的点滴变化都让他们看在眼里,让那边的亲戚好生羡慕!这些都要感谢祖国的日益强大,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对归侨侨眷的关心和厚爱,现在我们再也不想走了! 这里的人最团结,这里的日子最有奔头。

发挥侨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和归侨侨眷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扎实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广大归侨侨眷与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各族群众和广大归侨侨眷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区叶亚德一家更上演着“一家跨国三族”的传奇,叶亚德1978年出生在越南,1岁时随父母来到宾川,父亲是广东的瑶族,母亲是越南的京族,妻子则是本地的汉族,作为有京、瑶、汉3个民族家庭中的一员,叶亚德觉得生活很幸福,多年来他的一家与社区其他民族同胞相处融洽。如今,父母领着退休金,家里也建起了两层半的楼房,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汇聚侨智,增强对中化文化的认同。
积极争取民族项目补助资金73万元,建成一个多功能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以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为依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各民族和归侨侨眷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这里民族歌舞和东南亚的歌舞常常同台上演,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与归侨侨眷之间的感情更加融合,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结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情谊,社区内呈现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维护侨益,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以党建为统领,扎实开展党史教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突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以党建带侨建,认真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惠侨政策,当好归侨侨眷的贴心人,设立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党务、政务、侨务等服务窗口,打造服务半径15分钟路程的服务圈,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归侨子女高考加分惠侨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实现“一个中心对外,服务窗口集中,群众办事方便”的服务方式,让各族群众就近享受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同时,社区还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矛盾排查调处”的社会治理路子,建立了社会矛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社区热难点问题,对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归侨侨眷之间的纠纷,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调解,推行台账消号制管理,使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构筑起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和谐安全网络,有效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五年来,整个社区没有发生一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各民族和归侨侨眷和睦共处、互帮互助、安居乐业。

爱侨惠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始终深怀爱侨之心,恪守为侨之责,办好利侨之事,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群众最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水、电、路等民生实事入手,实施了总投资1600万元的石门河水库引水工程、投资70万元的华侨社区二队沟渠建设项目、投资50万元的华侨社区一队老羊房沟渠工程,彻底解决了社区种植业缺水的后顾之忧。高度重视社区公务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70万元建成了华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投资25万元实施了华侨社区一队党员活动场所,投资35万元建成了少数民族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提供有力保障,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让广大归侨侨眷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