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近年来,双柏县总工会深入领会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核心意义,结合地方实际,聚焦主责主业,探索形成“五网融合”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有效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工”力量。
扎牢“预防网”,前置维权预防举措。建强基层队伍,培育治理先锋,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0个,组建劳动法律监督组织81个涵盖228户用工单位,321名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实现持证上岗,监督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托法律顾问,定期开展企业劳动用工“法律体检”,源头预防化解劳动争议。强化普法宣传,利用工会服务阵地设置普法角,结合“四送”品牌,持续开展法律“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等宣传活动,开展互动式、警示式宣讲活动16场次,发放资料832份。风险排查抓实抓细,建立劳动争议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化解机制,定期组织矛盾排查,指导企业、行业工会开展集体协商,集体合同46份,惠及职工3201人。着力推动“一函两书”工作落实,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6份。

织密“制度网”,健全维权服务体系。加强联动联调,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建立工会、人社、法院、检察院、司法、工商联等部门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纠纷工作机制,形成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工作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定期召开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席会议,实现劳动者合法权益“双维护、双促进”。整合资源,完善调解中心建设,选派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律师、资深工会工作者参与,力争案结事了人稳,打造“商、调、裁、诉、援、执”一体化处理阵地,实行闭环管理,变“多头投诉”为“一门办结”。用活职工心理咨询室、综治中心等,为职工提供心理及法律咨询、帮扶救助等,助力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劳动争议案件4件,帮助职工群众讨回薪资42.12万元。
用好“协作网”,探索维权多元参与。延长工会服务触角,引导县内用工较多的建筑业商会、茶叶协会、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酒店与餐饮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职工群众提供法治宣讲、就业帮扶、法律援助、帮扶救助、心理关爱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帮助职工解决困难问题,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整合社会专业力量,建立由执业律师、人社干部、企业代表和工会干部等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员库,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运用调解、仲裁、协商等多种方式,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确保各类纠纷“早发现、快化解、妥处置”。
做实“帮扶网”,落实工会普惠政策。夯实工会组织基础,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兜底建”等模式,年内新建工会组织5家,发展新会员274人。做优帮扶服务,打造困难职工帮扶品牌、常态化开展“工会送温暖”活动,累计帮扶职工583人,传递“娘家人”的温暖。做精就业服务,构建“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和谐共建”体系,联全人社等部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场,提供岗位600余个。做活文体服务,构建“1+4+N”阵地网络,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施“职工普惠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推出“工惠乐学”品牌,开设瑜伽、插花、摄影、彝绣课程32期,惠及职工1500人。

打造“服务网”,拓展工会阵地功能。积极推广“职工之家”APP和12351职工服务挂线的法律服务功能,依托全县7家工会驿站、30个职工书屋,8个乡镇职工之家,延伸服务触角,配备法律书籍资料,构建覆盖广泛的“15分钟职工法律服务圈”,邀请法律顾问定期为职工特别是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利用职工服务中心、工会驿站、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阵地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1个,在17个企业、4个行业、8乡镇中建立劳动争议(流动)调解室30个,将化解网络延伸至全县矛盾纠纷多的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在维权一线的作用,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享受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