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双柏丨发展多彩农业种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发表时间:2025-10-30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哀牢山的薄雾,绿汁江畔的西红柿大棚已泛起红光,白竹山的茶农正采摘带着露珠的芽尖——双柏县用海拔1100米至2946米的垂直高差,在滇中腹地编织出“红黄白绿”的多彩农业网络。这片被称为“立体气候博物馆”的土地,依托北回归线横穿的独特地理,将热河谷的炽烈、中山带的温润、高山区的寒凉转化为四季物产的馈赠。从“春吃花”的浪漫到“冬吃菜”的丰饶,双柏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让花艳果鲜、菜绿药香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北上广深商超货架上的抢手货,更成为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赤红柿香。在双柏县绿汁江流域,48℃的极端高温与全年无霜的气候,为西红柿生长铸造了天然“温室大棚”。这片年均日照2800小时、降雨量600-700mm的河谷地带,沙壤土中富含钾元素,使得产出的西红柿以大中型粉果、红果为主,因昼夜温差达15℃以上,果肉形成晶莹剔透的“果冻芯”,切开时果汁如蜜线般流淌,果色鲜红如朝霞浸染,表皮薄透得能看见细密的毛细血管。经检测,其维生素C含量达28mg/100g,较普通产区高出22%,独特的酸甜比(糖酸比10:1)让口感达到黄金平衡。依托《双柏县西红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范》,大部分种植基地构建起“膜下滴灌+有机肥+生物防控”的标准化体系:滴灌带铺设在黑膜下,水利用率提升至90%;每亩施用3吨腐熟羊粪,搭配生长期追施的磷酸二氢钾,让果实更紧实;黄板诱杀蚜虫、太阳能杀虫灯夜捕飞蛾,配合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病害,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每个基地都建立电子档案,扫码即可追溯从播种到采收的全过程。2024年,绿汁江西红柿以最高亩产12吨、平均单价6.5元/公斤的成绩,创造9.3万吨产量、4.65亿元产值,成为冬春季节滇中地区蔬菜市场的“红色支柱”,其“沙瓤多汁、耐贮运”的特质,让广州江南市场的批发商备受青睐。

金黄果香。马龙河与绿汁江交汇处的干热河谷,年均2396小时日照如金色织线,穿梭在海拔800-1000米的红色粘土壤间,孕育出双柏人参果的“独一份”品质。这里年蒸发量1978mm,是降水量的2.8倍,昼夜温差达12℃,迫使果实积累更多糖分与微量元素,形成“外皮黄紫相间如彩云纹绣,果肉金黄似蜜蜡凝固”的独特外观。最珍贵的是其内在品质:每100克鲜果含蛋白质4.7克、精氨酸0.58克,硒含量达0.045mg/kg,是普通水果的3-5倍,被中国农科院专家称为“天然富硒黄金果”。双柏人参果的“特”,源于五重独特性:种植海拔严格控制在1000米以下,利用第四纪红色粘土中29.7g/kg的有机质含量;以长丽、Asca、大紫品种为母本,经10代选育出的地方群体种;采用秋冬茬栽培,9月定植至次年3月采收,填补省内冬季鲜果空白;大田期实施“三绑三疏”管理(绑蔓、绑花、绑果,疏弱枝、疏残花、疏畸形果),配合苦参碱防治病虫害;采收时需达到糖度14°以上,表皮出现“紫霞纹”。2024年,双柏人参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种植面积2.19万亩,产值3.5亿元,主产区农户户均年增收3.6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200户山区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产业。

橙蜜柑香。爱尼山乡把租村的荒坡上,“云冠”“黔橙”等冰糖橙品种在绿汁江低热河谷的炽烈阳光下,长成了“会爆浆的维生素C库”。这里海拔650-800米,年均温21℃,昼夜温差12℃,无霜期365天,土壤中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使得果实糖分达16-18°,维生素C含量达50mg/100g,是普通橙子的1.8倍。剥开果皮,橙香如清泉般涌出,果肉脆嫩到咀嚼时能听见“咔嚓”声,汁水丰盈到一口下去会在口腔中迸发,甜而不腻的滋味带着淡淡的蜂蜜香。在种植环节,双柏果农创造了“三改三减”技术:改荒山为梯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pH至6.5;改密植为稀植,修剪成“自然圆头形”树冠增加透光率;改化学防治为物理防治,悬挂性诱剂诱杀潜叶蛾,使农药使用量减少70%。4200亩橙园逐步推广采用“一树一码”溯源管理,从开花到采收需经过12道品质检测。2024年,冰糖橙种植面积4200亩,亩产1.5吨,优质果率超85%,销售收入3780万元,果农亩均收益达9000元,较传统作物增收2倍以上。

绿色茶香。白竹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800-2300米的原始森林边缘,9400亩茶园如绿色梯田镶嵌在云雾中。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8%,腐殖质层厚达750px,土壤有机质含量4.2%,年均雾日180天,形成“白天日照金纱覆,夜晚云雾玉露滋”的小气候,造就了白竹山茶“外形紧结如墨绳,汤色青绿似翡翠,香气持久若兰芷”的独特风格。经欧盟有机认证检测,其茶多酚含量达32%,氨基酸含量4.8%,水浸出物达48%,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双柏茶农坚守“三不原则”: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采夏秋茶,采用“茶-林-草”立体种植模式,茶树与华山松、栎树共生,行间种植三叶草等绿肥,形成生态循环系统。传承“铁锅杀青、竹匾揉捻”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温控杀青技术(温度控制在280-300℃),茶叶氨基酸含量保持在3.5%以上。白竹山茶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食品等5项认证,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20佳创新企业。2024年,茶园面积9400亩,产量479吨,产值8663万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实践。8663万元年产值中,30%来自茶旅融合——游客可参与“晨采芽尖、午制毛茶、晚品茶汤”的全流程体验,在海拔2200米的茶山顶咖啡馆,一边俯瞰云海一边品尝“白竹雪芽”,这种“高山云雾+彝乡茶韵”的体验,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让茶叶从农产品升级为“可体验的生态名片”。

白扁豆香。安龙堡乡的红土地上,2万亩白扁豆如白色繁星点缀在山野间,当地种植的白扁豆呈扁椭圆形,籽粒长8-13mm,表面淡黄白色,一侧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部分品种因黑边环绕被称为“黑眉白扁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5.3g/100g,是鸡肉的2.3倍,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及钾、镁等矿物质,兼具“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药用功效,被《本草纲目》列为“药食两用之上品”。双柏白扁豆的种植讲究“三精”:精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每亩施3吨腐熟厩肥;精管“人”字架栽培,苗高750px时搭架,促进通风透光;精收“九黄一绿”时采收,确保籽粒饱满。在市场拓展方面,双柏持续推进“双柏白扁豆”国家注册商品标志申报工作,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至东南亚,2024年对泰出口量占全省白扁豆贸易量的35%,同时与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建立原料直供合作,年供货量达1500吨。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6.36万亩,实现产量4242吨、产值1.68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和大健康产业的新宠。

七彩花香。双柏县充分利用园地资源,坚持鲜切花、永生花、食花、药花、盆花“五花”同抓,构建“一城五区四走廊”的花卉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底,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1014亩,其中食药用花卉9559亩(红花4708亩,万寿菊3740亩,鲜食玫瑰花319亩等),鲜切花955亩,盆花500亩,实现产值1.27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双柏植盛农业有限公司创建数字花卉产业园,占地面积1050亩,建成高标准化鲜切花种植基地955亩,种植玫瑰、绣球、尤加利等品种,采用全产业链布局,实现环境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等种管技术全覆盖,配备2000平米冷库和5000平方米恒温分拣车间,年产鲜切花6000万枝以上,主要销往国内斗南花市、华北地区及出口至泰国、俄罗斯等东南亚国家。同时建成占地面积35.73亩的永生花加工厂,着手开发鲜食花、药花食用效能,延伸产业链。以双柏植盛农业有限公司为标杆,全县培育花卉企业23户、合作社35个、种植大户2250户,以花为媒、以花引客,推进花旅融合发展,查姆大道的蓝花楹在5月形成紫色花廊,文昌路的树状玫瑰四季绽放,彝源路的山桐子秋季金黄,这些“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上万人。

紫玉药香。双柏县立足生态环境优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系统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4.75万亩,产量约15万吨,中彝医药产业综合产值54亿元,种植品种涵盖茯苓、白扁豆、金银花等61个。其中,十大云药之一的“云茯苓”种植面积13.2万亩,产量2.86万吨,占全州的80%、全省的25%、全国的15%,成为全国重要茯苓产区和云南最大“云茯苓”基地,2025年荣获“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称号。双柏茯苓质地致密,药用性极佳,开发的茯苓丁、茯苓片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依托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力量,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8个,开展菌种选育与规范制定研究,开发出18个配方药膳和20余种彝药药食同源经典菜肴,以及茯苓糕、茯苓鲜花饼等系列产品。2025年,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医药专题双柏专场活动、楚雄州支持双柏建设云茯苓产业大县现场会等活动的举办,以及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随着云南白药集团云茯苓产地仓等一批精深加工、交易平台和康养融合项目的签约落地,“云茯苓”的品牌光芒正穿透哀牢山,吸引着市场的目光。

褐菌菇香。双柏县133.31万亩野生菌保护区,如同天然菌菇博物馆,孕育着317种可食用野生菌,其中鸡枞、松茸、干巴菌等珍稀品种产量占全省10%。为保护这份自然馈赠,双柏创造“三区九基地”保育模式:在嘉镇划定松茸核心保护区,爱尼山乡建设块菌保育区,法脿镇设立鸡枞仿生栽培区,9个示范基地通过“人工播种+自然繁育”,使野生菌产量稳中有升,2024年野生菌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食用菌产业的93%。产业链延伸充满智慧:孙达锋专家工作站攻克松茸仿生栽培技术,使人工培育周期缩短至2年;27家企业和个体户开展冻干牛肝菌、松茸酱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其中“罗少人家”牌鸡枞油年销300万瓶;28家野生菌主题餐馆推出“菌子宴”,包含松茸刺身、干巴菌炒饭等50余道菜。最具突破性的是冷链物流——县乡村三级冷库覆盖,通过“航空+陆运”专线,双柏松茸从采摘到上海餐桌仅需24小时,当东京的寿司店用双柏松茸制作刺身时,这份“森林里的褐菌菇香”,正以2.59亿元年产值,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彝乡实践。

翠绿菜香。绿汁江、马龙河流域的15.28万亩蔬菜基地,构成云南“南菜北运”的重要节点。这里采用“五个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品种(如合作918西红柿)、统一育苗、统一水肥、统一植保、统一销售,2.22万亩西红柿和5.62万亩早青蚕豆成为拳头产品。西红柿因热河谷气候形成“酸甜适口”的独特风味,早青蚕豆则以“软糯化渣”闻名,经检测,其硝酸盐含量仅120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432mg/kg),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数字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安装物联网设备的蔬菜大棚,可自动调节滴灌量;“双柏蔬菜”小程序实现“基地直供+社区团购”,昆明消费者下单后,12小时内即可收到带根的新鲜蔬菜;建设的5000吨冷链库,使蔬菜保鲜期延长15天,2024年7.6亿元产值中,“北运”蔬菜占比达60%,供应北京、天津等15个北方城市。当零下10℃的哈尔滨市场出现新鲜的双柏早青蚕豆时,这份“河谷翠绿”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云南蔬菜产业“淡季不淡、反季供应”的实力证明。

咖啡醇香。石咢嘉镇海拔1300-1800米的云雾深处,2100亩咖啡园种植着瑰夏、铁皮卡等精品品种,这里年均温16℃,昼夜温差18℃,红壤中有机质含量3.8%,造就了咖啡豆“颗粒饱满如黑曜石,油脂丰厚似琥珀”的特质。经专业杯测,双柏咖啡具有“坚果香气+柑橘酸质+焦糖尾韵”的复杂风味,咖啡因含量仅1.1%,低于普通咖啡(1.5%),更适合亚洲人的味觉偏好。产业升级体现在全链条创新:东凤标准化基地采用“遮阴树+覆盖草”的有机种植法,杜绝除草剂;加工环节实行“三筛三选”(风选、色选、手选),确保每颗豆子大小均匀;文旅融合打造“咖啡朝圣之旅”——游客可参与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在绿孔雀主题咖啡馆品尝“哀牢山日晒瑰夏”,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咖啡豆溢价30%,出口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当曼谷的咖啡师用双柏咖啡豆制作“泰式冰滴”时,这份来自中国绿孔雀之乡的“醇香”,正成为文化交流的味觉媒介。

 
上一篇:楚雄双柏丨“四个三”模式走出“金果”振兴路
下一篇:楚雄双柏丨产改赋能锻造高质量产业发展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