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大理祥云:“省+县”织就蚕桑产业振兴好“钱”景
发表时间:2025-07-24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杨丽芳 杨启慧 文/图)“雨润祥云桑坡绿,技助蚕农产业兴。”7月22日,一场“省+县”联合开展的“新泽村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培训”,在祥云县禾甸镇新泽村成功举办,“科技特派员+专家”的“智囊团”服务水平持续升温,织就祥云蚕桑产业振兴美好“钱”景。

新泽村位于祥云县禾甸镇北边,距祥云县城21公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605户5996人,其中:白族5402人,占90%。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其海拔1950米,属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土壤多为弱酸性,比较适宜栽桑养蚕。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新泽村就打造了祥云县第一个规模化高标准高产桑园示范基地,作为全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栽桑养蚕技术攻坚克难和蚕桑技术培训的主要基地。人们把新泽村誉为祥云蚕桑产业发展的“井冈山”和蚕桑人才的“孵化园”。

但是,由于受生产经营机制不健全、蚕茧市场价格波动、粮食安全、土地政策及“烟桑”、“果桑”、“菜桑”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新泽村蚕桑产业几起几落,一直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曾经的“试验田”变成了现在的“果蔬地”,亩产茧量逐年下降,病虫危害较为严重。

然而,有一部分群众仍然克服重重困难,把蚕桑当作“摇钱树”,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坚守本心。“在我们农村还是觉得栽桑养蚕比较适合。”新泽村一组蚕农杨万丽是当之无愧的养蚕大户,一提到蚕桑,她滔滔不绝地说:“我家是村里第一批栽桑养蚕户,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目前已发展桑园10多亩。”

正是这份执着和坚守,新泽村的蚕桑产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桑园2459亩。2024年,全村养蚕1866张,产鲜茧84吨,蚕茧销售产值达516.87万元。

为了把这棵根深蒂固的“摇钱树”培养得枝繁叶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充分利用新泽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贯彻落实“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三年行动”为契机,不断整合云南省农科院祥云县农科服务团蚕桑产业组专家和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力量,主动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云桑5号、云桑9号都是我们农科院近年来研发出来的新品种桑,它们的抗病性强、产叶量高。结合祥云的气候和地理特征,通过实验示范,云桑9号的生长和产量优势比较明显。”云南省农科院农科服务团蚕桑产业组成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杨启慧,针对祥云县蚕桑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详细讲解了“云桑5号”、“云桑9号”的特色优势及配套栽培技术,为祥云蚕桑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为了加强蚕病害防治,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高级农艺师杨大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就蚕病防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蚕农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蚕病防治方法。

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栽桑养蚕户每家领了100个塑料蚕簇。提着蚕簇杨万丽激动地说:“今天这个培训来呢太值了,又学了知识,又领了蚕簇,这久我家正为改造低产桑园选择品种犯难,听杨老师这么一讲,非云桑9号莫属了。”

据悉,祥云县通过“省县结对”的方式,着力构建“省蚕桑专家+省科技特派员+县蚕桑专家”的“蚕桑科技智囊团”,以“技术培训+物资助农”的方式,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年来,“蚕桑科技智囊团”累计开展现场服务120天以上,组织培训5期,培训300余人次,发放14500余元的蚕药、漂白粉、蚕簇等养蚕物资。

 
上一篇:云南姚安丨戏剧盛宴赋能乡村振兴,共筑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下一篇:云南双柏:康养式务工 解锁城乡“活力养老”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