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崔剑龙 赵金荣)双柏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以创新机制激活动能、以群众主体凝聚合力,正加速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双柏县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打出了一系列机制创新“组合拳”。县、乡、村三级成立工作专班,构建“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部门一线抓、群众主体主动抓”的工作格局,既明确“事由谁来干”的责任链条,又通过“白竹山环线、绿汁江沿岸等4个示范带”“9个示范村+360个提升村+1044个整治村”的规划布局,锚定全域提升方向。资金保障是关键支撑,当地创新“财政统筹+社会参与+集体出资+群众投劳”多元投入模式,2023年以来整合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整治,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为后续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

有了机制与资金的“双轮驱动”,双柏县迅速转入“五项攻坚”实战阶段,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堵点,从垃圾、污水、厕所、风貌、绿化五大领域精准发力,更在具体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案例。在安龙堡乡青香树村,67岁的村民杨开元每天都要到光伏板下转悠——这里的光伏项目不仅让8荒地流转获租金,更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养”模式,让村民种紫丹参、养生态鹅,未来还将通过板下种植中药材、发展研学游持续增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柏县并未止步于“环境美”,而是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依托白竹山等生态资源,培育绿色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乡村旅游年促农增收1.2亿元;建设8乡镇“一乡一特”和16个生态农业园区,特色农业综合产值突破55亿元;盘活59处闲置资产,让8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5.18万元;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实现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村史馆、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创新“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创建达标率100%。

乡村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大庄镇干海资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与游人欢笑交织——通过“稻鱼共生”模式,亩均增收超4000元,更催生了研学游、亲子农耕体验等新业态,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万元。青香树村委会每月初的“红黑榜”评比热闹非凡,“王家卫生搞得好上红榜,李家门口堆杂物被点名!”村民杨秀芬说,现在垃圾收费清运、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大伙儿都一起制定“门前三包”公约,抢着维护环境。这些变化背后,是“五治融合”的治理效能。双柏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以“五自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党员、乡贤带头示范,带动群众投身建设;村民自主规划“小投入、微改造”项目,让村庄更贴需求;“投地投工投物”模式筹集资金,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能人为核心+义务小分队”建设模式让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党员包片、村民包点、门前五包”机制则让群众从“旁观者”变“监督员”,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从“环境整治”到“生态宜居”,从“硬件提升”到“软件铸魂”,双柏县以“千万工程”为笔,在滇中大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如今,随着9个示范村的引领、360个提升村的跟进、1044个整治村的蜕变,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加速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