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松柏凝翠。2025年4月12日,彝人古镇社区党总支组织党员与青少年走进铜鼓广场红色教育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楚雄段)及“彝族火把节”非遗展示馆,以“沉浸式”红色教育与民族文化体验,奏响“缅怀先烈、传承基因、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让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交融互鉴中熠熠生辉。

擦拭初心印记:在躬行实践中触摸共同的精神丰碑
铜鼓广场上,阳光为烈士铜像镀上金边。党员们手持抹布、扫帚,分组擦拭铜像基座的斑驳痕迹,清理石阶缝隙的落叶。70岁的老党员乔师轻抚“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铭文,语重心长的说:“这些铜锈里藏着先烈的体温,我们擦拭的是丰碑,更是56个民族共同守护的精神根脉。”青少年们蹲下身,认真细细清理浮雕上的尘土——红军战士与彝族群众并肩前行的图案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仿佛诉说着“彝海结盟”般的血肉相连,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在指尖传递。


诵读赤子心声:在家书回响中凝聚共有的信仰力量
党建长廊前,《赵一曼示儿书》的诵读声庄严肃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党员们的铿锵语调与青少年的稚嫩童声交织,宛如穿越时空的对话。当小少年李佳彤讲述“红军长征过楚雄时,彝族群众为战士送粮送药”的故事时,大家脑海中呈现的是各民族在革命洪流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赤子之心。历史的烽烟化作信仰的火种,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代代相传。


对话时空经纬:在非遗与红色的交响中续写共同体篇章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红二、六军团过楚雄的路线图前,非遗展示馆里,《双柏彝医书》影印本,他们都在展现着文物史料与非遗技艺在此交织,印证着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红色基因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底色,非遗传承是共同体文化的生动注脚。


共赴时代征程:在交融互鉴中筑牢共同体意识根基
从擦拭铜像的“触摸历史”到诵读家书的“对话先烈”,从聆听长征故事的“红色洗礼”到体验彝绣彝药的“文化寻根”,活动以“红色+民族”的立体课堂,让参与者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更是新时代需要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正如社区党总支书记所言:“红军长征过楚雄时,各民族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让56个民族的梦想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频共振。”
春风掠过古镇,铜鼓声与诵读声渐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已深深扎根。阳光正好——这穿越历史的精神之光,正照亮各民族携手共进的新征程,让红色血脉与民族情韵在时代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供稿:彝人古镇社区 李 惠 彝人古镇社区 余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