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近年来,双柏县妥甸镇东兴社区围绕“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治理模式,以办好幸福食堂、办活老年学堂、办新道德讲堂、办特农耕课堂、办强儿童乐堂为抓手,用情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全力托起“朝夕美好”。
一、办好“幸福食堂”,解决“食事”之忧。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运营。依托社区村集体经济,对原有社区食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优化就餐环境,建立规范化运营体系。在膳食方面,严格遵循“四荤五素一主食,每天菜品不重样”的标准科学制定每周食谱,确保营养均衡、口味适宜,满足老年人健康饮食需求。同时,建立健全了包括食品安全追溯、厨房操作规范、财务公开透明、员工绩效考核等在内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机制,形成监督闭环,保障食堂的长期、稳定、健康运行,让老人们吃得放心、吃得满意。二是新模式延伸服务。积极探索“食堂+”服务新模式,利用就餐间歇开设为老服务政策解读课、兴趣小组学习班、精神文明实践课、科学知识普及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逐渐培育熟人社会和市场;发挥“医养共同体”优势,链接各类医养康养资源,为就餐人群提供营养风险评估、营养解读和营养指导,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中医理疗等,促进健康生活;利用食堂场地组织

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增设“社区文化墙”,展示邻里公约、社区照片和创意展板等,构建富有社区特色的食堂文化,有效延伸食堂“服务半径”。三是小切口提升温暖。为确保便民服务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社区专门组建“幸福助老”志愿服务队,每日午餐、晚餐时段,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都会准时将饭菜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送餐之余,还会细心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询问有无其他需求,并主动承担起为老人代购药品、日用品等事务,全方位保障老人生活所需。2025年以来,为老年人提供“食堂+服务”4次,提供送餐服务11次。

二、办活“老年学堂”,解决“乐学”之忧。一是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方位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学员真实需求,在保留并优化原有广受欢迎的舞蹈、国学、书法、声乐等传统特色课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设摄影技法、智能手机与智能设备应用、短视频制作、老年金融防诈等前沿实用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化生活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银发人才”资源库,对老年学堂学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服务意愿进行登记造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党建+银龄人才”工作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导、组织这些学有所长、热心公益的老年学员有序参与到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中来。三是搭建共治平台。充分挖掘和释放老年群体的巨大潜能,根据老年学员自身特长,组建银色政策宣讲、扶贫济困、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队,鼓励老年学员在社区为民服务中当好“暖心帮手”,推动老年群体从社区服务对象转变为社区建设主体,深度融入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温暖度。2025年以来,共开办老年学堂3期,老年学员参与社区治理158人次。

三、办新“道德讲堂”,解决“家事”之忧。一是聚焦“身边故事”。精心开设“身边人讲身边事”专题系列讲座,定期邀请辖区内的各级道德模范、热心公益的党员代表、德高望重的社区贤达以及“好媳妇”“好邻居”等普通居民典范走上讲堂,用最朴实的乡音俚语,讲述自己孝老爱亲、诚信经营、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真实经历,极大地增强了宣讲的真实感和说服力,让居民们在聆听中产生共鸣,在思考中见贤思齐,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二是融入“时节语境”。紧密结合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以及国庆、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主动将道德讲堂从室内搬到户外,灵活设置在社区广场、小区花园、文化长廊等居民日常聚集的公共场所,在活动形式中巧妙融入经典诗文集体诵读、传统礼仪文化体验、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环节,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方式,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主动参与,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三是创新“讲堂+议事”。积极探索“道德讲堂+议事协商”的深度融合模式,针对社区公共空间使用、宠物文明饲养、楼道杂物清理、邻里噪音调解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将有争议的议题从传统严肃的会议室,移至道德讲堂这一更具温情和反思意味的场所。在议事开始前,先通过简短的相关美德故事进行引导,营造相互尊重、理性沟通的“沉浸式”议事情境,全面提高议事协商的效率和满意度,有效推动“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决”。2025年以来,共举办“道德讲堂”3期,开展议事协商2场次。

四、办特“农耕课堂”,解决“传承”之忧。一是巧用村史馆。全面整合并提升社区村史馆功能,将其作为农耕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不仅系统性地陈列展示蓑衣、石磨、锄头、镰刀、犁铧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统农具,并为每一件物品制作详实的说明标签,积极推动其从“参观场所”向“体验课堂”转型。同时,定期在村史馆举办农耕知识讲堂,邀请熟悉农事的老人讲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安排、本地主要作物的生长习性等,开展“农耕老物件故事会”,让长者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这些工具背后的生产故事与生活智慧,使沉默的展品成为鲜活的历史教材,有效激发各年龄段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二是打造“微田园”。 充分发掘社区内经验丰富的长者资源,组建一支由老农、园艺爱好者构成的 “银发农耕顾问团”,有效利用社区内的边角地、闲置空地,成功开辟了若干块 “微田园”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在“银发顾问团”的指导下,青少年可以亲身参与从翻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三是开发“实践课”。 围绕“微田园”,精心设计并推出 “小小种植家” 系列实践课程,课程采用开放式现场教学模式,打破教室围墙,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在顾问团成员的教导下,认识蔬菜种类,学习种植技巧,观察植物生长,体会劳作艰辛与收获喜悦。通过沉浸式研学体验,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农耕课堂”真正“行走”起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课堂与自然的桥梁。2025年以来,共开展农耕主题活动3场次。

五、办强“童心乐堂”,解决“护苗”之忧。一是建假期暖心驿站。充分整合社区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室、活动室等现有空间资源,开设假期爱心托管班,有效解决小学生、幼儿在寒暑假及节假日“看护难”的问题。同时,紧密围绕亲子共同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的核心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与活动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公园,开阔眼界,教育引导孩子参与社区清洁、敬老服务、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多元活动,全方位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确保孩子们在社区内不仅能得到妥善照护,更能获得知识、快乐与成长。二是建身心安全屏障。依托“儿童之家”及“家长学校”两大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的防护网络,持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讲座、展板、情景剧等形式,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定期加强急救知识宣讲和实操训练,邀请专业医护人员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技能,提升家长和孩子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常态化开展系列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宣传防欺凌教育、禁毒防艾知识、防溺水常识等,全面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风险辨识能力和应对技巧,为其身心健康成长筑起坚实屏障。三是建“护苗”良好氛围。积极联动学校、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组织及爱心企业,形成多方协同的守护合力。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互通信息,精准对接儿童需求,引入专业社工力量,为有需要的儿童及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和个性化支持;鼓励社区党员、退休教师、大学生等组建志愿者队伍,参与托管服务与活动辅导,将社区“童心乐堂”打造成儿童愿意来、家长能放心、社区共参与的温暖空间,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的社区治理目标。2025年以来,共开设假期爱心托管班2期52人,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宣传2场次。

为确保“五个堂”不仅各具特色、独立运行,更能相互支撑、协同增效,形成服务“一老一小”的强大合力与可持续闭环,要着力构建以下四项关键机制:一是构建“资源统筹与共享机制”,打通服务壁垒。 建立社区层面的“为老为小”服务资源统筹平台,对“五个堂”的场地、设施、师资、志愿者、信息等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例如,推动“道德讲堂”的贤达人士兼任“农耕课堂”的文化顾问,引导“老年学堂”的银发人才参与“童心乐堂”的课外辅导,实现人力的循环利用;促进各场所分时复用、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使分散的资源凝聚成集成优势。二是构建“需求响应与反馈机制”,确保服务精准。 建立常态化的“一老一小”需求征集、分析、响应和效果评估闭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定期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和新的需求,利用“道德讲堂+议事协商”等平台进行梳理研判。将共性需求及时反馈至各“堂”,作为课程优化、活动创新的依据,如根据老人反馈在“幸福食堂”增设健康管理课程,根据家长建议在“童心乐堂”强化特定主题安全教育。同时,将服务满意度测评嵌入各环节,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持续改进循环。三是构建“活动联动与品牌集成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强化“五个堂”之间的内容设计与活动联动,围绕传统节日、社区重大主题等,策划推出贯穿多“堂”的系列化、项目化活动。例如,以“丰收季”为主题,可联动“农耕课堂”(体验收获)、 “幸福食堂”(品尝成果)、 “道德讲堂”(分享节俭故事)、 “童心乐堂”(进行自然教育)、 “老年学堂”(传授传统技艺),形成沉浸式、一体化的项目体验。通过联动,将“五个堂”个体品牌整合提升为东兴社区“朝夕美好”服务体系的整体品牌,增强辨识度与影响力。四是构建“长效保障与激励相容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确保“五个堂”可持续运营的多元支撑体系。在资金保障上,探索“社区集体经济补贴+公益慈善投入+适度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在人员激励上,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优秀讲师评选表彰、银发人才贡献认证等制度,激发社区居民、志愿者、专业人士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在治理融入上,将“五个堂”的运营管理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现有机制深度结合,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持久的制度与资源保障。通过以上机制的协同运作,“五个堂”可构建起一个资源流动顺畅、需求响应灵敏、活动协同高效、保障激励有力的社区“一老一小”服务闭环生态体系,真正实现“朝夕美好”的治理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