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辖7镇4乡(其中1个少数民族乡),总人口28.1万人。有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37%。长期以来,武定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200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的战略目标定位,并全面开展创建活动。2013年武定县被列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的十个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大示范”目标和“示范县做出两到三个方面示范”的要求,结合武定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以“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县域民族经济跨越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三大示范”为目标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规划(2013—2015年)》和《武定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5年来,武定县民族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2014年,武定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3月和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先后两次到武定县调研,深入彝族小院农户家中进行座谈交流,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实地指导武定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武定县“插甸经验”和“五入一帮扶”工作法,得到省委表扬并在全省学习和推广。
罗婺故里映春晖,民族文化谱新篇。随着民族团结示范县的创建,民族团结之花、进步之花、和谐之花、繁荣之花正在罗婺大地上竞相开放。
武定县文化馆:弘扬传统文化促民族团结
近年来,武定县文化馆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文化公共设施逐步完善。武定县通过投资新建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宣传文化中心等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扶贫设施网络。
精品民族文化打响文化品牌。通过在县城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乡镇打造“一乡一节”民族传统节日群众文化品牌,开展歌舞、健身活动等举措,在县域内逐步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通过拍摄专辑,《武定酒歌》得以传唱全国,成为武定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
申报非遗保障民族文化传承。武定县文化馆抓好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让武定彝族酒歌为代表的传统民歌能够传唱不衰;让武定彝族服饰为代表的传统技艺能够历久弥新。
民族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武定县省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从事彝族服饰制作20多年来,成立了“雄冠彝绣协会”,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带动了彝族刺绣产业迅速发展。根艺、石雕、盆景业也涌现一批等方面艺术创作骨干,从业人员1000余人,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
武定县狮山镇香水社区: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社区
自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以来,武定县狮山镇香水社区坚持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为工作目标,将民族工作纳入创建和谐社区的各个工作环节,民族工作进社区成效明显。
搭平台,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香水社区始终将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到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阵地,开展各项文体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方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干部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抓创建,深入开展民族共建活动。开展“肩并肩、爱国情”团结共建活动,深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五进”活动。开展“手拉手、兄弟情”结对帮扶活动,拉近各族居民之间的感情,为构建和谐温馨社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根连根、骨肉情”温暖入户活动,采取扶智与扶贫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问题等。
强服务,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近年来,香水社区坚持“强组织、创思路、抓载体、重服务”的理念,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香水社区爱心驿站;建立少数民族就业服务站,使服务工作经常化;组建民族团结志愿者服务队伍等方式畅通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切实为社区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香水社区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融入到社区建设管理当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而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换、齐抓共抓、共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武定县狮山镇马豆沟村:同心共创团结山村
武定县狮山镇马豆沟村汉、彝、苗三个民族杂居,有50户193人。近年来,马豆沟村依托本村企业,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推、群众主体、部门参与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新路子。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二是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进行村容村貌项目建设,完成进村公路硬化、建设水体景观水坝等,全面改善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强化产业调整,着力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发挥林地面积宽广的优势,积极帮助村民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努力打造集生态、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四是强化文化引领,以彝族和苗族民俗文化为重点,推进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目前,民族斗牛文化园和大型停车场已建设初具规模,承办了2016年武定彝族火把节等。五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充分利用墙体文化、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全面加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六是强化村庄管理,着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规范“三资管理”,加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力度,深化村民学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正续禅寺:维护寺院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正续禅寺古建筑群,是云南省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正续禅寺拥有近700年的历史,目前寺庙保持原貌,佛像保持完整,房屋基本没有遭到破坏,这在全省实属罕见。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正续禅寺始终以弘扬民族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寺院管理工作作为促进团结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被楚雄州宗教事务局命名为“和谐寺院”。
正续禅寺制定了《寺院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财务制度》等,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日常管理,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在宗教活动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宣传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推动示范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同时,寺院积极发扬佛教界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引导和鼓励佛教界有组织地参与公益事业慈善活动,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宗教和顺增加新的助力。
同时,开展了以安全、规范等为主题的和谐寺院创建活动。目前,各寺院已形成了遵规守道、团结和睦、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
武定县发窝乡:抓基础兴产业促团结
发窝乡地处武定县北部,总人口3793户14395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境内有汉、彝、傈僳、苗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发窝是武定县城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境内红砂石储量丰富,天然植被较好,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此外,全乡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浓郁。
发窝乡抓组织强领导提保障;抓舆论扩宣传营氛围;抓基础促发展稳民心;抓热点化难点保稳定;抓培养强队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发窝乡突出“通村公路、村间道路、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活动阵地”5个重点,全力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共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余元。突出“易地搬迁、扶贫安居、危房改造”3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共完成投资1.52亿元。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个,共涉及554户2276人。通过项目的实施,全乡居民住房实现安全稳固。基于发窝乡产业小、散、弱等现状,发窝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产业扶贫资金等,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引进鑫发托佩克、胤泽农业、宏兴公司等省州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带动全乡产业发展。目前,全乡已种植青花椒9000余亩、石榴2000亩、构树150亩,抚育抚壮核桃12000余亩,每年种植豌豆4000余亩,全乡产业发展取得质的突破。此外,城乡环境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谱写人社事业新篇章
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局上下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制度上形成统一、资源上形成整合,全局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较好的成效。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被评为省级示范单位,干部人事档案达到中组部一级标准;金融社保卡在全省率先发行;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分别在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交流;2016年度荣获云南省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被国家人社部列为第三期人社基层宣传平台建设试点县;同年荣获国家人社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2014至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称号。
具体举措有:一是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对民族政策的学习宣传。三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就业服务工作。四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保险全覆盖。五是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六是积极维护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以《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为宣传重点,做好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七是延伸服务链条,“五不出村”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覆盖全县11个乡镇,133个村(社区)的省、州、县、乡、村五级一体的为民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平台的建立和村级协办员的配备,使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咨询和查询个人信息,不出村就能找工作,不出村就能办理社会保险,不出村就能维护劳动者权益,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八是做好机关内部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工作。
武定民族中学:创新开展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武定民族中学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以及省定41所少数民族学校之一,历来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造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己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好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对武定县的民族团结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民族团结教育办公室,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开展。二、坚持办好民族班,致力于打造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每年招收2个少数民族初中班和一个高中民族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层培养。三、加大民族教育常识普及力度,增强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意识。在七、八年级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高一年级中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团结意识,进而有效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四、大胆尝试分层教育,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采用“面向全体和个案谈话”的教育方式,还开展分层教育、同一年级不同民族学生的分层教育和同一年级不同地域学生的分层教育。五、创新性地开展主题月教育,确保民族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七、开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堂。分别开设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四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为少数民族学生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定县狮山镇山居村:多措并举共建美丽家园
山居村有224户1233人,是狮山镇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村寨,全村98%的群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狮山镇传承弘扬密岔文化村之一。
山居村是一个特色明显的少数民族村寨,在民俗、语言及民间文艺、工艺等方面风情独特。但该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发展缓慢,群众生产落后、生活困难、人居环境差。为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村与发展现实的差距,县委、县政府专门研究,组织开展以进村道路硬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
自2015年以来,用4年的时间,把山居村建设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集“生产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丰富”为一体的民族团结示范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亮点、树立了榜样。
为认真做好该村建设工作,狮山镇组织制定了《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规划》,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政策,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经济林果和韭菜等无公害蔬菜种植,目前人均经济林果种植3亩,人均经济林果收入2350元左右,为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整合资金,合力攻坚,还积极发动群众,共建家园。从2015年项目规划以来,县、镇党委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新建文化活动室、安装太阳能路灯、组织山居文艺队等各项措施齐头并进,山居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清心堂:当好“五员”促进宗教和谐
清心堂位于武定县城环城南路,是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010年被国家宗教局命名为“和谐教堂”。2011年2月被武定县综治办评为“先进平安教堂”。2017年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堂”。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清心堂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中当好“六员”,有声有色地开展好工作。
一、当好管理员,完善各项制度。成立了清心堂管理小组、清心堂财务管理小组,制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信教群众正行正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二、当好宣传员,把好讲台关。进一步加强信教群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识了解。三、当好培养员,不断提升素质。承担着全县基督教教牧的培养、培训工作,每次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四、当好组织员,服务社会。在扶贫济困、助学、救灾等方面广泛组织信徒献爱心,真正体现爱国爱教的思想。五、当好讲经员,共筑团结和谐。2010年以来,协调配合完成苗文、傈僳文、甘彝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圣经》和《赞美诗》的翻译工作等。同时,教职人员还将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内外的团结。
此外,2005年5月组织合唱团参加楚雄州举办的“祥和之夜”合唱赛,2006年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云南苗族花山节”,2007年参加“云南省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
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中,清心堂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坚持走宗教中国化的道路。
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立足县情创品牌 民族携手共发展
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注册于2013年8月,属民营企业。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20多年前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逐步发展成为集养殖开发、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及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开发公司。多年来,公司以“立足县情创品牌 民族携手共发展”为宗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维护民族团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携手民族地区群众共同发展,为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着应有作用。
公司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做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成效、有总结,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经费保障;积极组织开展对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的学习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做到有活动、有载体、有学习材料和检验学习成果的考核办法 ,确保了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目前,公司致力于地方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所需原材料均在武定县民族地区收购,同时,公司还吸纳了2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在公司就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当地少数民族人员就业。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携手民族地区群众共同发展,企业自创立之日起,便立足县情,以“创地方特色品牌,以加工带动山区民族地区养殖发展”为核心己任,并严格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
目前,企业获得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楚雄州示范企业等荣誉。
(本版稿件 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明海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