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陈维寿
▲云南楚雄南华雨露是云南常见的山间坝子,农业为主,白族是世居民族之一。雨露乡驻地就在雨露村,建筑上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并行。前景是祖山和参加祭祀的村民,中景是雨露村民房,远景是雨露乡市镇中心。
白族的文化,以大理地区最为典型,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提起白族,都想到大理。事实上,白族在云南的分布,不局限于大理州,在楚雄州的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就有5000余人的白族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彝族、汉族、苗族杂居,有着与洱海地区的白族颇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其中正月举行的灯会,就独具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陈维寿长期专注于拍摄楚雄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和“非遗”项目,这期有关雨露白族的正月灯会,就是他持续多年的拍摄成果。这组作品在2015年云南省昆明、曲靖、楚雄、红河四州市首届摄影联展中荣获一等奖,大大推动了这一习俗的“申遗”进程。南华雨露白族正月灯会,2016年被楚雄州列为第四批“非遗”项目,2017年,被云南省列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
▲大年初七下午,雨露村的灯班正在主持本村祠堂的祭拜仪式。
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乡政府驻雨露村,距县城14公里,地理上位于长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
全乡7个村委会,据2017年数据,有14515人。世居有彝、白、汉、苗4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6608人,占总人口的45.5%,白族次之,5264人,占总人口的36.3%。
▲初八上午十点过,力戈的“灯班”祭祀完本村宗祠后,准备上祖山。
白族主要聚居在力戈、果乐、罗文和雨露四个村子。这四个村子也是今天白族灯会的主要传承地。这四个村,过去可能是四个姓,也就是四个宗族组织。他们分别是何、杨、张、苏,构成了以村(姓)为单位的四个“灯班”。现在,四个村子,都有杂姓,所以,现在以村子为单位组成的四个灯班,也不再只是某一姓的宗族成员。村社与宗族(姓)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灵活。
▲初八下午五点在祖山,祭拜祖先前要奏乐。
▲在祖山,外乡同宗亲与四个村的灯班共同组成的祭祀队伍在祭祀。
每个村子的灯班,都是从本村村民里选出,一般一年有20人左右,他们是灯会的主角,也是年度宗族祭祀活动的代表。其活动一般是,大年初一至初六,在本村的祠堂举行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按传统顺序演唱传统戏曲,活动持续到晚上十二点后。
▲初一到初七晚上,灯班演出的场地,通常是本村祠堂。这通常是四合院里的广场,可容纳上千人,地面铺青松毛,临时接上路灯,有的村子还烧火取暖。
初七一早,由灯班主持宗族祭祀,开始涉及各种祭祀性仪式。其仪式环节按顺序主要有:本村祠堂祭拜;下午两三点后,四个村按姓氏大小的顺序进入祖山,并在祖山山道口礼跪迎接外乡宗亲代表(来自楚雄市东华镇的一个白族村),然后全体上祖山,在被毁的祖庙面前共同祭拜祖先;下山后共同到位于雨露村的宗祠,再次祭拜,然后返回各自村子(外乡宗亲留在雨露村),继续晚上的灯班演出。
初八,上午灯班在本村拜年,在本村祠堂祭拜、演出;雨露村灯班和男女村民,以及外乡宗亲再次举行规模较大的祭拜。午饭后,各村灯班到集市唱灯,下午三点左右“收灯”。此后,外乡宗亲到各村自由访亲问友,直到正月十一返回。
▲灯班演出时,村子的老人通常敲锣打镲,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乐手,虽坐在舞台边缘,但还是这项文化遗产的引领者。
显然,灯会的内核是宗族祭祀,其社会功能大体上不外乎崇祖、不忘根本、教化人心、鼓励从善。但特别要提醒的是,宗族性祭拜活动,在雨露等四个村,我们看到的情形与别处有很大不同:这是几个姓之间的共同祭祀,这几个姓之间的渊源有待深入研究,但至少表象上看,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族祭祀。
▲灯班的主力是男性中青年,少年也参与其中。每年外出务工的村民,都会回到家,直到初八仪式结束才会离开。演出通常要穿戏服,头上用红布缠绕或者戴红布扎花,也有戴面具的角色,受影视剧和外来文化影响,也有各种模仿影视形象的装扮。
▲妇女是灯会的观众,她们不参与这个带着男性宗族祭祀性质的系列活动。从祭祖,到灯会演出,都没有她们的角色。
此外,与外乡宗亲的关系也比较特殊。仪式上,初四雨露乡的四个村子就会派出代表去外乡(楚雄市东华镇)请那边的宗亲。但是,去请人的并没有跟随客人在初七一起回来,而是初八“收灯”之前才回来。雨露和东华的关系,据当地人介绍是舅甥关系。
▲初一到初七晚上,每天都有类似的演出。根据剧情,灯班的装扮各有不同,剧中的女性是男性扮演。
灯会的起源,过去有文献提到“土主”。光绪《镇南州志略》:“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商货云集,士女往观。”
灯会由来已久,但今天是否归入“土主会”,也有待研究。据我了解,“土主”在这里,已很少被提及(土主崇拜,洱海地区至今还盛行),反倒是宗族性祭祀显得更为重要。
灯会的戏曲演唱,是用汉语方言,传统剧目有近30个,有《封候挂印》《耍棒锤》《团场小调》《划船》《玩贝壳》《白族武艺》《拐干妹》《打梆》《接四姐妹》等等。表演时,有锣鼓、二胡、三弦等伴奏乐器。灯班成员均为男性,女角由男人装扮,用假音说唱。这些戏剧,多是口耳相传的腔调和临场排演创作的唱词,并不像其他戏曲那样,有固定的唱本可依。
▲大年初七、初八的灯会,在本村祠堂或集市,这些是在祠堂举行的表演。
2010年我首次受当地人邀请到村子拍摄,我算是近些年较早的外来关注者,村民异常热情,他们渴望被外界知道。
次年,我带上几个州里的摄影家继续去拍摄,此后连续几年,我都持续关注。2015年,这一白族文化遗产申报了“非遗”项目。
▲初八日中午,灯班在雨露乡集市上的表演,从村子走到集市,这既是年度仪式的结束,也是一年的新的开始。目前,灯会已经发展成一个民俗旅游活动,政府资金的介入,正在丰富着灯班的传统节目。
外界对这一习俗的关注,主要是初八这天在集市上的舞狮子等活动场面,甚少有人深入祭祖和初一到初七的持续性活动。此外,外界的关注,引起了本地文化的变迁。去年,原本只剩废墟的祖山上已重建了祖庙。当地人对外来摄影者已习以为常,其习俗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传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大年初八中午,灯班在雨露乡集市上的表演,从村子走到集市,这既是年度仪式的结束,也是一年的新的开始。目前,灯会已经发展成一个民俗旅游活动,政府资金的介入,正在丰富着灯班的传统节目。
陈维寿,笔名陈墨,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楚雄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理事,供职于大姚县人大常委会。出版摄影专集多部,作品在国家、省、州获奖,获楚雄州委政府文学艺术最高奖第二、三届“马缨花”奖摄影一等奖,被州委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人才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 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