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道中华 >
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师者
发表时间:2025-09-15     阅读次数:     字体:【

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总会想起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想起那些以智慧点亮心灵的身影。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师者”——他们为帝王之师、承教化之责,以智慧为笔、以胸襟为墨,在历史长卷上书写下璀璨篇章,让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中华大地。


周公旦、李泌、八思巴三人,便是这数千年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的典范。



(一)周公旦“礼教”,

奠中华文化基石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凌晨,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拉开了牧野之战的序幕。激战之后,商军大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第二天,周公旦持大钺、召公奭执小钺,立于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告商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 


灭商两年后,周武王去世。因成王年幼,周公旦担心野心家们会借机发动叛乱,于是辅佐成王,主持政务。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旦像。(资料图)


礼的发源极早,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至周公旦“制礼”,则是为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进一步将礼的系统规范化。他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长幼、亲疏之间各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周公旦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转而从具体礼仪规制出发,构建起一套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摄政六年后,成王已经长大,周公旦决定“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还政后,周公旦作《无逸》一篇,以殷商的覆亡为鉴,谆谆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方能在逸境中懂得百姓之不易,万不可纵情声色逸乐、游玩田猎。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画面上部中间身形较小的为成王,躬身拱手立于左侧的是周公。(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退位后,周公仍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如在《康诰》中提到,对不孝不友者,要处以刑罚;作为君主,要洞察民间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作为周成王的摄政“帝师”,周公旦亲自教导成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更在全国推行“采诗观风”,让四方民众的习俗、歌谣成为礼乐制度的鲜活素材。


正是周公旦的教化与建制,“华夏”从一个地域概念,升华为深刻的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二)李泌“智教”,

协同各方的破壁之方

李泌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成年后,常游历于嵩、华、终南诸山之间,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年间,玄宗令李泌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李泌见识超卓、思虑深远,深受李亨倚重。太子不仅视之为谋臣,更敬若师长,曾直言“卿侍上皇(玄宗),中为朕师”。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在李泌的帮助下,肃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执政班子,可以专心平叛。 


▲李泌,世称“李邺侯”。(资料图)


彼时,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肃宗对打败来势汹汹的叛军缺少信心,李泌认为,安史新军胸无大志,他们把洗劫长安城的财物一箱箱运回自己的老巢河北,足可见没有问鼎天下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群盗贼而已。


李泌让大将郭子仪率军进攻河东地区,兵锋直指叛军老巢河北,又让李光弼坚守太原,做出一副准备收复关中的态势。叛军夹在关中和河北之间,东西难以相顾,只能疲于奔命,唐军乘虚而入,歼灭叛军小股部队,积小胜为大胜。


李泌陪着肃宗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在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攻势下,叛军节节败退。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后面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叛军,导致叛乱又祸乱了数年。


待叛乱平息后,李泌主动请辞,离开了名利场。代宗即位后,李泌曾有过短暂的回朝辅政经历,但由于权臣妒忌,两次被贬离京,后再次归隐山林。


▲李泌帮助肃宗平叛。(AI制图)


建中四年(783年),长安因士兵哗变引发叛乱,一度被叛军占领8个多月之久,史称“泾原兵变”。危局之下,唐德宗想起了三朝帝师、四朝元老——李泌。


不同于以往谦退自持的风格,这次李泌正式入朝拜相,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最终全歼叛军,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唐朝的稳定。


此时,李泌劝说德宗改变策略:西结大食、天竺,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让唐王朝与三方势力结盟,改善外部环境。


德宗对西结大食、天竺,南通南诏尚可接受:大食、天竺远离中原,与唐朝没有利益冲突;南诏本是唐朝附属国,因杨国忠愚蠢的政策而转投吐蕃,但因吐蕃苛待,有意重回唐朝怀抱。


让德宗为难的是回纥。当德宗还是雍王时,曾出访回纥,回纥可汗说他与代宗是兄弟,自然就是德宗的叔叔,侄子见叔叔应该行回纥的“拜舞”大礼。德宗认为是奇耻大辱,坚拒不拜,最后以可汗的母亲出面向德宗道歉,才了结此事。


事情过去了25年,德宗仍耿耿于怀。李泌多次劝说德宗以国事为重,放下个人恩怨。德宗态度渐缓,答以“容朕徐思之”。


为了给德宗找“台阶”,李泌提议以和亲之策化解僵局:回纥可汗迎娶唐朝公主,德宗便是可汗的岳父,女婿向岳父称臣合情合理。回纥可汗很痛快地答应了亲事,德宗也找回了面子,双方结盟水到渠成,史称贞元之盟


▲老年李泌骑马归隐山林。(AI制图)


帮助德宗稳定住局面后,李泌再次单骑常服,赶赴衡山。有人问其去往何方,他答道:“蒙受恩遇,无以为报,尘缘已尽,当奉天道!”


不久,李泌仙逝的消息传入京中,德宗闻之落泪,感慨像他这样的贤相百年难遇,竟无法相伴共老。


(三)八思巴“融教”,

多元文化的聚合之桥


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同西藏萨迦派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简称“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史称凉州会盟


萨班的侄子、时年12岁的八思巴跟着萨班住在凉州幻化寺。八思巴居留凉州期间,继续跟随萨班学习佛教知识和蒙古、汉语言文字。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的首领。


1253年夏天,忽必烈准备远征大理国前,派人到凉州请八思巴到六盘山相会。会谈期间,忽必烈非常赏识八思巴的博学多识和佛学造诣;八思巴则敏锐地洞察忽必烈有“思大有为于天下”的雄心,言谈中将佛教“护国佑民”的功用与忽必烈的政治抱负相结合,从而深深打动了忽必烈。


忽必烈及其王妃、子女皆从八思巴受喜金刚灌顶,尊其为“上师”。


▲忽必烈与八思巴在六盘山会见图。(图片来源: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


成为蒙古大汗后,忽必烈为改善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对政府管理、军队后勤供应以及商旅往来的不利影响,决定建设通往西藏的驿站


八思巴对西藏佛教界颁布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设,元朝最终得以修建一条从青海通往西藏萨迦地区的通道。该通道一共设立27处大驿站,有效保障了往来畅通。


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其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1264年,又设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命八思巴“掌天下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治之”,统辖西藏民政和军政,集政教大权于一身。


1265年,八思巴在西藏地区进行户口清查,划分民户,征收赋税,设立驿站,驻军戍守,铨选官员,派官设治。八思巴按照元朝的行政体制,将西藏地区重新编组为“万户”,初步确立了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萨迦派为核心的、受元朝支持和管辖的地方政权,标志着元朝对西藏直接管辖的实现。


▲元代宣政院所辖乌思藏地区。(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忽必烈在位期间,希望创制一种能译写多民族文字的新字,从而实现对多语言文字并存的王朝进行有效统治。八思巴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参照蒙古语音,并仿照汉文方块字型加以改造,拼写组合成41个新字母,可组合表示千余音节,创立了“八思巴文”,也被称为“蒙古新字”。1269年,忽必烈下诏推行全国。后随着元朝灭亡,该文字逐渐废用,但今天仍能在各种八思巴文钱币及其他元代文物上见到。


1280年,46岁的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忽必烈追赐其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正反两面都有银质的文字。(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从周公旦制礼作乐为中华文明筑牢根基,到李泌以智慧为危局中的王朝劈开通路,再到八思巴以文化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起桥梁——这三位跨越千年的“特殊师者”,早已超越了“帝师”之名。他们没有固定的讲台,却以天下为“课堂”,以行动诠释着“师者”的终极使命:不止传授知识,更在于为文明定方向、为民族聚共识、为历史续血脉。


他们用“礼教”“智教”“融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师者,从来都是文明的“摆渡人”——既锚定文化的根脉,又敞开包容的胸怀,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智慧,最终都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


当今日教师节的烛光再次点亮,我们致敬讲台前默默耕耘的教育者,也铭记历史中这些“文明的教师”。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好“教案”——师者之道,始终与文明共生;尊师重教,本质上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与传承。


教师节到了
你心中最先想到的是哪一位老师?
是曾经在讲台上为你指点迷津的那位
还是你未曾谋面
却不经意点亮过你人生道路的某个人?
快来评论区
分享你的故事和感谢吧!
来源:道中华


 
上一篇:维吾尔族与突厥是什么关系?答案,早就刻在千年石碑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