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城市的脉搏在流水间跳动,生态的底色靠清水来勾勒。在楚雄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污水治理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楚雄市供排水有限公司以“智慧”破题、用“匠心”落笔,在管网改造、智能升级、精准治理、降本增效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与民生温度的污水治理新路,让每一滴水的蜕变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源头攻坚,织密管网让污水“应收尽收”
雨污合流曾是楚雄市老城区污水处理的“老大难”老旧管网跑冒滴漏,污水收集率仅60%,部分河段因污染物直排出现黑臭现象。群众有呼声,治理有回应。楚雄市供排水有限公司以系统思维推进管网改造,将84.4公里城区管网升级工程作为“源头革命”的核心抓手,通过“三维探测+微创修复”技术组合,精准定位病害管道并采用非开挖内衬修复工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改造后,雨水经专用管网直排河道,污水收集率跃升至92%,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稳定性提升40%。如今,改造区域的龙川江支流岸边,晨练的市民又能看到鱼虾游弋,“家门口的河水清了”成为群众最直接的获得感。这场管网革命不仅提升了治污效能,更强化了城市韧性,雨季管网排涝能力提升30%,去年汛期改造区域未发生一起内涝,实现了“治污”与“防汛”的双赢。

智能赋能,数字神经让处理“精准高效”
走进楚雄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大屏上实时跳动的COD、氨氮等指标曲线,如同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字神经”。这套融合物联网与AI算法的智能管控体系,正在重新定义污水处理的“精度”与“效率”。
污水进厂先过“智能体检关”,进水口的多参数监测仪每秒更新一次数据,较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360倍,数据误差控制在5%以内;氧化沟内,溶解氧智能调控系统根据水质变化自动调节曝气强度,单此一项就降低电耗18%;出水口的“双重校验”机制在线监测与第三方实验室数据实时比对,确保达标水100%安全回流自然。
“以前靠经验调设备,现在看数据做决策。”第二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指着大屏介绍,智能化让处理流程更透明可控:每月超9万立方米达国家一级A标的清水流入龙川江,带动流域氨氮浓度较治理前下降65%,曾经的“排污口”变成了“补水源”,江边芦苇丛中重现白鹭栖息的生态美景。

精准补位,微型站点破解“治理盲区”
青龙河沿岸的职业教育园区曾面临治理困境,人口密集但管网覆盖不足,污水溢流导致河水富营养化,若铺设传统管网需大规模拆迁,工期长达数年。楚雄市供排水有限公司跳出“大管网全覆盖”的思维定式,创新推出“微型污水处理厂”方案,在楚雄技师学院旁建成占地仅80平方米的一体化处理站,采用MBR生物膜工艺,3个月建成投用,每日处理1000立方米生活污水,出水水质直逼一级A标。
这套设备像“生态补丁”一样精准填补治理盲区,无需大规模施工,不影响周边教学与生活,处理后的清水直接回补河道,让青龙河该段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 。如今,5座这样的“微型卫士”分布在楚雄城乡结合部、景区周边等管网难达区域,形成“大型厂+微型站”的立体治理网络,既避免了传统工程的“大拆大建”,又实现了污染“就近消纳”,成为因地制宜治理的典范。

精打细算,精细管理实现“环保经济双赢”
环保投入如何既“达标”又“经济”?楚雄市供排水有限公司在成本管控中践行“绣花功夫”,让每一分治污投入都产生最大效益。
药剂管理实行“阳光采购+智能投加”,通过三方比价锁定优质供应商,加药系统根据进水浓度自动调节剂量,年节省药剂成本超20%;污泥处置创新“阶梯收费+资源化”模式,与合作企业签订“含水率挂钩”协议,将污泥含水率从80%降至60%,处置费降低40%,同时试验污泥制砖技术,让固废变身建筑材料;成本核算建立“单厂台账”,细化电耗、维修等12项指标,四座污水厂单位处理成本从1.35元/m3降至1.20元/m3,降幅达11%。
这种“精打细算”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效能。在处理量年增15%的情况下,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运营成本增幅控制在8%以内,真正做到了“治污不降标、降耗不缩水”。

从管网改造让污水“有处去”,到智能系统让处理“高效率”,再到微型站点让治理“无死角”,楚雄市供排水有限公司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污水治理既要大刀阔斧的工程魄力,也要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如今,楚雄市龙川江碧波荡漾,青龙河鱼虾渐多,越来越多的楚雄市民在“清水绿岸”中感受着生态改善的红利。这滴从浊到清的水,不仅映照出城市的生态底色,更折射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初心,以智慧与匠心守护碧水清波,为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基层实践的鲜活样本。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文/图
责编 杨欣
校对 陈璟
审核 杨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