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武定丨“五线五共”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样本
发表时间:2023-09-25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张玉江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近年来,武定县积极探索民族工作新实践,创新采取“五五”模式,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样本,让同心浇筑的民族团结之花在罗婺大地常开常盛。

构建宣教联线,在文化情感上形成思想共识

抓主题教育提升。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全过程,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提高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共识。

抓宣传引导提升。投入300余万元,建设以中华文化符号为主要元素的主题广场3个、主题公园3个,石榴红文化街1条,打造武定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东岳公园、县委党校等10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制作户外宣传牌、宣传展板、标识牌及宣传盾牌,在高速公路沿线、县城主干道制作宣传灯杆、灯箱。

抓氛围营造提升。编印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选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拍摄制作武定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巡礼专题片——《民族同心共筑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舆论氛围更加浓厚。

抓文化精神提升。编印出版《罗婺彝族民俗集萃——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深化篇》《武定苗族探源》,武定酒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八脚穿花”入选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插甸长岭岗苗族芦笙舞享誉滇中。先后投资1000万余元深入挖掘白路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武定狮子山红军哨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增进服务热线,在民生福祉上形成成果共享

着力惠民生促增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资金75.5亿元,全县25857户1015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17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成功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投入产业帮扶资金2.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7个。投入沪滇协作资金5690万元、招行定点帮扶资金2690万元,实施项目69个。打造武定鸡、“东坡精品柑橘”“己衣芒果”品牌,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打造共同富裕新机制,绘就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美好生活图景。

着力打造宜居环境。投入资金2.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16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森林乡村17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3.5%,集镇绿化覆盖率达32.6%。

着力提升社会服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8亿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乌龙河公园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织密嵌入交线,在三交模式上形成相融共生

突出环境嵌入。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建设多民族共居安置点36个、社区2个,搬迁安置各族群众10654人,把红土田社区、金沙社区、西和村打造成为密不可分共同体的典型代表。探索“民族团结+文明实践”融合模式,成功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110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形态得到新巩固。

突出文化嵌入。建成11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1个农民文化素质网络培训学校、172个农家书屋,13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产业结亲共建、人才结对带培”活动,10余万名各族群众走进各类技能培训课堂“充电”,培养帮带本土人才7600余名,培育国家和省、州级非遗传承人29名。

突出服务嵌入。持续抓牢民族地区创业和就业两条主线,打造“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武定彝绣民族劳务品牌,5800多名绣娘带领上万名各族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发展中来。各族群众在就业创业,生产实践中,共享技术技能、共享管理经验,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突出社会嵌入。以打造出“雄奇险秀,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4A级旅游景县狮子山,冠盖西南牡丹文化,享誉海内壮鸡,民族原生态歌舞文化代表的武定酒歌、罗婺情歌”驰名滇中的四张名片为载体,以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为纽带,推动各族群众共生共乐。2022年武定被评为全国旅游潜力百佳县。

建立治理战线,在社会治理上形成和谐共乐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体系,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推出家庭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婚姻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规划,建设武定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022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为97.86%,居全省第一位。

领航机制引线,在样本打造上形成全域共创

党建引领“主心骨”。发挥“党建+民族团结”引领作用,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民族团结工作责任。培育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带动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的争相创建格局。

创新制度“金钥匙”。健全民族事务协调处置机制,建立“季度一督查、一年一考核”专项督查机制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给予保障机制,2017年至2022年,投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项资金7039万元。

建强队伍“汇力量”。建设县乡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开展143名村(社区)民族干部能力学历“双提升”行动,实现民族干部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武定县委统战部供稿)

 
上一篇:楚雄永仁丨永兴傣族乡:搬迁安置“改旧貌” 民族团结“换新颜”
下一篇:楚雄永仁丨中和镇:厚植文明乡风,提升民族地区“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