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姚安丨官屯镇:一丝一缕传文化 一针一线绣幸福
发表时间:2023-08-30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刘永顺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非遗文化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屯镇作为彝绣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近年来,官屯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组织代表开展彝绣非遗文化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为推进彝绣非遗传承保护、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助推非遗保护,人大代表勤建言

官屯镇人大主席团以“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为抓手,组织代表入户了解彝绣非遗保护和彝绣产业现状。“彝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好,但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彝绣在生产规模和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出现了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的困境,持续发展壮大彝绣文化产业将面临新挑战。”这是很多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官屯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对彝绣非遗文化传承开展专题调研,代表们对进一步加强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入户走访联系群众155人次,收集关于彝绣传承保护和彝绣产业发展诉求36件,收集意见建议12条。

致力彝绣事业,人大代表作示范

“以前,村里大部分村民靠干农活养家糊口,自推广彝绣产业以后,一部分妇女安心在家里刺绣,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经济收入,现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在官屯镇人大主席团的积极推动下,我们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引导群众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彝绣非遗文化,培养更多的彝绣接班人。”省级梅葛非遗传承人、县人大代表、马游村党总支书记罗文辉说道。官屯镇不少群众既是人大代表也是非遗传承人,官屯镇人大主席团以“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争当“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联络员”作用,积极谋划非遗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等系列活动,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彝绣、梅葛等非遗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文化成果。开展彝族梅葛文化节暨乡村村晚1次,彝绣非遗宣传推广活动3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形成了“人人知非遗,人人爱非遗”的浓厚氛围。

赋能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

为推动彝绣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官屯镇人大主席团坚持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的发力点,紧扣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以时不我待、一抓到底的干劲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彝绣由“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同时,彝绣产业也成为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结合全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打造和官屯镇“一乡两带三区四基地”发展思路,采取“非遗+传承+产业”的模式挖掘非遗文化产业,依托彝族梅葛发源地文化资源优势,擦亮民族文化旅游业,探索彝绣产业发展。通过打造非遗传习所、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寻找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推动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官屯镇共有彝绣经营户2户,协会绣娘53,残疾人绣娘10人,彝绣协会(合作社)1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个,打响了“马游罗罗支系青年女装”等一批彝绣品牌,形成年产值突破100万元的产业链,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20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姚安县人大供稿供稿)

 
上一篇:楚雄元谋丨姜驿乡 :签订边际协作协议 塑造民族团结新优势、新动能
下一篇:楚雄大姚丨铁锁乡:院坝协商会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