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李镜泷 张炳全 母红生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小甑子酒酿出美好生活,万亩杜鹃变身家门口的“摇钱树”,不用背井离乡,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村庄美,就业稳,产业旺,这是鹤庆县西邑镇响水河村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欢歌。

近年来,西邑镇响水河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核心,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来抓,用活用好“党建+”模式,以支部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在响水河村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村党总支积极发挥火车头作用,率先垂范、主动作为,敢闯敢试,一是以“党支部+”模式先后让响水河小甑子酒、乡村旅游和劳务产业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摇钱树”“铁饭碗”;二是村干部、党员能吃苦、能吃亏,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带头成立合作社,主动带着群众跑,让群众通过合作社增收致富;三是党员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客事从简、乡风文明等风尚,响水河村党总支从抓阵地、抓培育、抓管理、抓载体四方面抓实精神文明建设,在村规民约修订、文化墙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清洁家园·巾帼示范户”等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主动作为,让乡风文明建设在响水河村开出“文明之花”。
马耳山是鹤庆县与洱源县交界处的山脉,这里有着数万亩的杜鹃花。响水河村西依马耳山,每年三到六月,正是杜鹃花盛开时节,杜鹃花从山脚开到山顶,漫山遍野怒放的杜鹃花铺天盖地,壮美的美景吸引了县内外游客前往游玩。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响水河村加强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依托万亩杜鹃,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助推脱贫”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响水河村知名度,坚定了全村发展、脱贫致富增收的信心和决心,在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真正让万亩杜鹃树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响水河村酿酒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有酿制小甑子大麦酒的传统,村民酿制出的大麦酒酒味纯正、清甜香醇,深受消费者青睐。响水河村约有80%的农户都酿制小甑子大麦酒,在满足自家需求的同时,好大一部分酒还可以外销。2022年度,全村农户酿制了大约60吨左右大麦酒,其中三分之一外销,为酿酒农户带来60万多元的经济收入。用响水河村大麦酒泡制出的野生“五味子酒”“重楼酒”等也备受消费者青睐。为实现“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响水河村为村里争取了酿酒房建设项目,按60平方米的建设要求在全村建设了6座标准化酿酒坊,同时给予每个农户9000元的资金补助,解决了农户建设资金困难问题。新建设的酿酒坊不仅厂房干净卫生,还提高了出酒率,为下一步扩大酿酒规模奠定了基础。

响水河村积极创新党建运行模式,以“党建+务工”引领劳务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实施了整乡推进、行政村推进、自然村推进、村级“四位一体”、美丽乡村、“一事一议”、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农危改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所有建设项目中,党支部主动作为,与施工方联系,就近就便安排响水河村群众务工,先后参与务工的共有160人次,人均增收2500元。在响水河村文化旅游节期间,村党总支组织响水河村村民进行土特产品销售,共有40户参与到响水河村文化旅游节土特产品销售中,户均增收1000元。同时,响水河村党总支还主动与镇内企业对接,实现“村企”联营解决务工问题,积极向鹤庆北衙矿业公司、鹤庆溢鑫铝业有限公司等输送劳务人员30人,为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
响水河村党总支书记高银宝说:“在改变村组面貌、发展产业助推群众增收中,我们决不让一个村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掉队。同时,突出响水河村特色,以文化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鹤庆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