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有力领导,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跑出了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加速度,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转变,推动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5.7万名绣娘、530多户彝绣经营户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2.45亿元的大产业,指尖新的传奇正在上演。今年一季度,楚雄彝绣产业增加值达4780万元。

南华县彝绣产业也积极融入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大局中,坚定不移加快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品牌、加大宣传、拓展市场,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南华彝绣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2022年,南华县彝绣产业销售额3489万元,年增长率超过60%,南华七彩彝绣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被中国残联、全国妇联授予“美丽工坊”称号(云南省仅两家)。全县从事彝绣加工的脱贫户751人、残疾人绣工109人、因家庭原因不能正常上班绣工700余人,一般绣工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优秀绣工收入每月可达4000元以上。

通过创新创造、国际国内、线上线下,南华彝绣产业在全州带动下,规模不断壮大,彝绣产业成为了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把更多妈妈留在家门口就业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南华县成立了首个民族刺绣产业协会,现有会员128人。南华县积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先后投入250余万元,扶持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龙头企业、民族刺绣产业协会做优做强。目前,南华县从事彝绣加工企业15户、经营店铺21个、彝绣专业合作社9个、电商销售主体1家,其中年销售额过千万元龙头企业1家,即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全县有刺绣能手2161人,有“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45人。其中,省级“彝族服饰”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14人;州级“彝族刺绣”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29人。
2022年,南华县新增绣娘1624人,新增市场主体12家,实现销售收入3489万元,带动2415户群众增收2093万元,户均增收8668元,其中带动1311户脱贫户增收1044万元,户均增收7960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千年彝绣呈现新气象。
为进一步打好全州彝绣产业发展组合拳,楚雄州成立了由州委宣传部牵头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组建州文化发展公司和彝绣产业联合会,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项政策,形成“1+1+N”政策体系。几年来,这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充实,已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创新推动力。南华县紧紧抓住全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积极整合地方民族文化非遗特色产业,结合彝绣从业人员资源及市场需求,扶持推动彝绣龙头企业发展,成立民族刺绣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筹建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国资平台公司,打造南华至善彝绣馆;深入调查彝族刺绣企业对企业管理模式、生产经营情况,开展全县彝绣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统计,了解产业发展情况,找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摸清产业经营底数和从业底数,制定并印发了《南华彝绣产业龙头企业——乡镇合作社订单协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车间管理;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合力调查模式,将统计工作常态化,2023年上半年,南华彝绣产值达5221.48万元;建立了全县彝绣企业法人单位、个体户、合作社联络网,进一步掌握彝绣从业者情况,将“专班+平台公司+企业+绣工”模式落到实处;动员彝绣个体商户集体搬迁至瑞特国际一期,打造彝绣一条街,进一步盘活全县彝绣产业资源,合力推进南华彝绣生产经营小散弱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

(二)“技艺传承+创新培训”,指尖技艺焕发新活力。
南华县依托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定点帮扶资源,加强与彝绣龙头企业、乡镇合作社的沟通衔接,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留守妇女、残疾人员等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参与技能培训,通过改革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方法,线上连线大学教授进行专业授课、线下手把手教学,为脱贫群众、留守妇女、残疾人员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实行培训改革,通过调研了绣工对2023年的培训需求,针对彝绣产业高技能绣工紧缺及技能水平方面的欠缺等问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讲师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实,制定了《南华县彝族刺绣从业人员培训方案》,在不断提升绣工技能水平同时增加高端绣工数量,确保培训切切实实提技能出实效。

截至目前,共计开展培训241期13644人,通过培训共吸纳残疾人绣娘109人、因家庭原因不能正常上班绣娘7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的206人加入绣娘队伍,在订单稳定的前提下一般绣娘月收入2000元左右、优秀绣娘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最高可达8000多元。

(三)“非遗保护+文创开发”,彝绣产品展现新魅力。
针对传统彝绣受众有限、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在坚持保护好非遗文化的同时,把非遗文化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对传统绣法进行创新,设计带有更多时代气息的绣品式样、构图,融入流行元素,让普通生活用品华丽转身为精美商品。加强与东南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南华县民族特色资源和民族文化,不断加大民族刺绣文化传承和产品开发力度,并依托东南大学设计团队,成立了东南大学郑德东教授民族刺绣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南华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彝绣文创产品,促进彝绣文化创新能力,打造彝绣系列品牌。

今年以来东大艺术学院专家团队为南华彝绣设计研发文创产品3批次54个种类产品,整理遇见南华系列、文创产品系列、礼遇定制系列、传统服饰系列产品4类240余种,其中遇见南华系列、文创产品系列已销往福建、上海、南京等地。同时发起了以“彝绣产品进商圈”为主题的拓展彝绣产品销售渠道的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彝绣产品进直播间、大型超市、高端酒店、高档餐厅、新华书店等各行业进行展示销售,累计与7家大型超市、酒店、餐厅、文化传媒公司、书店建立合作关系,激活本地供需市场内生动力,进一步拓宽了彝绣产品的本地销售渠道。
(四)“人才培养+招贤纳士”,彝绣产业注入新血液。
积极探索绣工技术等级的划分,研究制定绣工人才库方案,进一步完善南华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和南华彝绣产业人才库建设实施方案,分类梳理南华县内符合申报职称、荣誉、传承人等的刺绣从业者,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做好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通过前期开展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资格审核,拟定43名工艺美术类专业技术职称初选人员名单;组织乡镇择优推选上报的彝族刺绣60人参加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考评选拔赛,24人入选推荐申报名单;对乡镇择优推选上报的彝族服饰16人进行实地考评并推荐申报,目前已完成县级“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传承人评审工作,计划6月底前完成云南单项工艺大师及小种类工艺大师推荐申报工作。

依托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通过校招及社招结合的方式,招聘了一批设计研发、多媒体运营、行政管理等类型人才,承担平台公司基本业务,在设计、营销、管理方面着力,推动平台公司快速发展。

(五)“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彝绣产业打开新局面。
通过制作宣传折页、申请微信公众号、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打造南华彝绣宣传阵地,并收集整理南华民族刺绣特色服饰作品,拍摄彝绣服饰及产品,制作宣传民族刺绣资料图片,整理南华彝绣产品目录图册、整理南华彝绣72针法、典型图文清册,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资源,借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举办《聚力定点帮扶 共兴彝绣文化》专场推介,到上海机场航站楼、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设立南华彝绣宣传展位,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在4月1日闭幕的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潮品发布会上,南华20余套彝绣服饰在会上惊艳亮相,众多游客及企业负责人到南华彝绣展台参观交流,参展4天时间,与43家企业达成供需合作意向,5月23日至24日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与3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除此之外,计划将于7月初举办彝绣文化周系列活动,在举行至善彝绣馆开馆仪式扩大对外宣传面的同时,开展南华彝绣招商推介活动,通过各类渠道,以平台公司承接高质量订单,切实将“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合作社+绣工”模式落到实处。同时通过“一把手”招商,组织企业代表团到福建、厦门开展彝绣专场招商和考察学习,通过来料加工、订单服务等方式把精美的彝绣产品输送到沿海地区,实现了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绣台变舞台。2022年共10余批次20多家企业到南华县考察彝绣产业,达成合作意向企业17家、预计投资2000万元,签订加工订单600万元。较2021年相比,全县彝绣销售数量增加了近40万件、销售额增加了1364万元,仅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较2021年相比,绣娘数增加了400多人、产品数量增加了180多个、销售数量增加了30余万件、销售额增加了500多万元,该公司去年4月份在广州交易的一套彝绣服饰售价高达11.6万元,一些产品已远销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深受不同群体的喜爱,绣品供不应求。
天时人事日相催,春风激荡催人行。未来,楚雄州将立足彝绣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构建全局谋划和统筹联动的彝绣产业发展新格局,绣出“指尖新传奇”,谱写和美共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