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在大理古城北部,坐落着一个与古城共同经历历史更迭,承载着各族人民创造与梦想的社区——银苍社区。社区现有居民2343户,总人口5500余人,居住着白族、回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壮族、满族等1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96人,占总人口的54%,是一个集旅游、商贸、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多民族聚居的综合型社区。

近年来,大理镇人大主席团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进大理市创建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为契机,以提升为民服务为根本,立足银苍社区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推行银苍社区“1234”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模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模式,促进各民族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绘制了一幅“团结和睦、宜居宜业、翰墨飘香”的美好画卷。

“一公园”聚群心,深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镇人大主席团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玉洱园群众聚集的优势,与银苍社区一起将玉洱园打造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既是提供给各族群众、各地游客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性休憩空间,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阵地,更是各族群众、各地游客融入社区、思想相靠、情感相依的“线下”窗口。主题公园秉承“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理念,通过“一园两廊三厅一平台”(即:玉洱文化园、“红色记忆”长廊和“平语近人”长廊、“花之语”“梦之旅”“心之所”三展厅及民族文化活动展示平台),巧妙地将百年党史和洱海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心底。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周末,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让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畅叙邻里情,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二举措”润民心,持续聚焦文旅产业共建共享促民富。镇人大主席团紧紧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婀娜的自然风光,带领银苍社区各级人大代表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充分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室、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立足优势展风情。充分发挥辖区内历史人文优势,深挖白族扎染、刺绣、剪纸、洞经古乐等多种非遗元素,强化全方位宣传推介,以蒋公祠、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和大理紫藤纪杨家花园非遗文创园为平台,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借助大理古城的旅游资源展示给各族群众、各地游客,文化旅游影响力得到提升。二是整合资源促增收。在盘活辖区内闲置房屋和闲置劳力的潜在价值,鼓励居民发展民宿客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辖区内现有78家民宿客栈的实际价值,将人文历史贯穿城市风貌,把民族文化元素注入社区发展各个维度,不断加强城市、社区的文化传承载体功能。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采取景区带动发展模式,在景区景点规划商业网点,引导各族群众从事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旅游商品制造、旅游产品销售等行业,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实现致富增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经济新模式。

“三平台”暖人心,不断丰富载体培育为民服务新亮点。一是搭建居民议事平台。立足人大代表联络室及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开展工作的同时,还与银苍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妇女议事会、小区居民议事会、“一老一小”议事会相互协作,构建固定和移动两种议事场地,直达现场,直面民意。充分利用“一线工作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收集各族群众、各地游客诉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决”。二是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银苍社区率先在全州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服务管理智慧平台,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为社区减负,提升社区工作效率,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同时通过手机小程序,将“党建+人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生产生活和社区发展建设中,以大数据可视化关注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展现新作为。三是构建双向服务平台。社区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各地游客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服务,定期组织开展洱海保护、“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三清洁”等志愿服务,绘就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社区底色。同时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精做细优质服务,确保外来流动人口“融”得进社区,享受得到平等服务,稳得住幸福生活。

“四联建”筑同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镇人大主席团坚持突出“融”的导向,强化增进共同性方向,引导社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思路,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形式,联邻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活动,着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一联大理二小。与大理二小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升旗仪式,增强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同时利用学校广播台、文化长廊等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为内容的宣传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联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以老图片、老电影剧照以及胶片电影放映设备等基础设施为抓手,在不同时期放映《五朵金花》《蝴蝶泉》《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民族题材电影,让各族群众在了解大理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体味大理历史文化之美,感受民族团结和谐守望互助之情。三联非遗蒋公祠。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示范教学点的带动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主导,打造“红色宣讲队”,为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宣讲党的理论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构建“党建+文化”新格局。不定期举办洞经音乐、大本曲、绕三灵等非遗传承活动,让各族群众、各方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四联古城基督教堂。积极开展宗教场所“五进”活动,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定期组织学习党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宗教活动场所爱国爱教意识及共同体意识,营造了爱国守法、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和谐有序的宗教环境。(大理镇人大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