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林丽萍、李学美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永仁县中和镇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彝族刺绣、彝族戏剧、赛装节诞生地,《梅葛》故地”之美誉,现有非遗传承人现26人,有赛装节、彝族刺绣、彝剧、梅葛、双拐、穿花衣、直苴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和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和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积极谋划“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际,“非遗文化进校园”特色课堂走进了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小学。

3 月 10 日下午,在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小学操场上,州级赛装节非遗传承人李林安用自己制作的葫芦笙弹唱着,县级彝剧非遗传承人李鹏桂拉着孩子们的手把他围在中间,跟随彝族音乐热情“打跳”。李林安和李鹏桂结合自身所学,用生动的教学形式,教导孩子们认识和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传递、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炬。

李林安说:“非遗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非遗进校园活动非常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让非遗技艺不失传,也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非遗文化进校园”为非遗传承人和青少年搭建了“零距离”互动平台。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而是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融于其中,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储备人才。
目前,中和镇2所小学均制定学习课程,每周五下午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授彝族刺绣、彝歌演唱、彝族舞蹈、民族器乐演奏等非遗传承项目,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增添活力,推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永仁中和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