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杨丽芳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七人节”“哑巴节”“开山节”……自疫情放开以来,祥云县的民族特色节日一个接着一个来。“再过几天就是普淜镇的天峰山歌会了,我们赶紧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到时候一起去过节吧。”这几日,办公室、机关食堂总是传来人们满满的期盼。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是大理州的东大门。境内居住着汉、白、彝、苗、回、傈僳6个世居民族,42种民族成份,总人口48.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45万人,占总人口的19.6%。千百年来,各民族群众在祥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也形成了多元的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特色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白龙潭傈僳族载歌载舞欢度“七人节”。“七人节”傈僳语称“时阔母”,其主要活动为传统祭祀、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傈僳族民族歌舞展示,是白龙潭傈僳族人祭祀祖先,欢庆新年的载体。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七人节”于2019年被公布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祥云县傈僳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名片。

延续500多年的七宣村“哑巴节”,以农耕祭祀为主题,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县内外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同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人体彩绘、跳傩舞、跳祖鼓、跳哑巴祈福等系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彝族文化。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3年,七宣村被列为“奋进新时代 吉祥中国年”全国乡村村晚76个举办地之一。
禾甸镇苗族群众世代相传的民俗节庆“开山节”,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漫漫上千年苗族人民辗转迁徙,在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与恶劣的自然斗争,长年以狩猎为生。在正月十五圆月之日苗寨开山祭祖,开始一年的围山狩猎。每当竖起山神,吹响芦笙,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都会纷纷而至,男女老少欢歌载舞,畅饮甜酒,祈祷山神,保佑苗家汉子狩猎平安顺利、满载而归。”禾甸镇李子箐村的苗族村民候美娟一遍又一遍地给游客们讲着“开山节”的故事。
四县共过的“天峰山歌会”,是祥云县普淜镇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由天峰山周边6个彝族村寨共同筹办。节日当天,来自楚雄州姚安县、南华县,大理州弥渡县以及祥云县境内数以万计的彝族同胞汇聚天峰山,或山歌小调对唱、或弹弦打歌,集民间信仰、民族文化、地方经济等为一体。2017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9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尝新节”,流传于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社区,是一种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俗节庆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举行。尝新节彝语译为“啋噷咗”,吃新米的意思,是当地民族的原始崇拜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也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具体写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祭神农,采新谷,唱花灯、抢喜亲、荡秋千、跳钱鞭,耍狮舞龙、对山歌等。“最重要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可以和我们一起尝新米。”村民介绍到。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立腊么村的祭龙会、东山百合节、朝阳村梅花节,以及水目山、天华山、玉皇阁等等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据了解,祥云县深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把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到民族特色节日中,不断擦亮民族文化品牌,让各族群众在节日中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尝一粒米,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供稿:祥云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