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做为创建工作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基础,坚持把发展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作为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21年全镇农村常住居民总收入6.3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39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250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8万元,完成向上争取资金208.28万元,完成招商引资5.1亿元。民族团结促进了产业发展,群众富起来了,团结友爱的“各民族大家庭”变得更多彩。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民生保障相结合。扎实开展城乡低保精准施保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坚决遏制“关系保”“人情保”等现象,对所有城乡低保户走访全覆盖,按照评定程序纳入保障523户1044人,2021年1至11月共发放资金303.2万元;继续对49名特困人员进行照顾护理,逐户走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39人,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加强管理,做好消防、食品安全等工作,确保住房安全,按时发放补助,2021年1至11月共发放资金39.8万元;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2021年1至11月共救助89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4.1万;对辖区内孤儿、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按要求完成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核减和申报工作,高龄老人和残疾人生活保障持续巩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为不断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民族传统、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课题研究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省、州、县相关部署,适时举办民族文艺汇演、民族书法、摄影、民族艺术品展览、民族传统体育等活动。重视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护、整理和研究,发挥文化的民族团结正能量作用。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集中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了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切实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民族干部培养相结合。始终坚持把培养选拔任用民族干部做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一是转变观念,为民族干部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奠定新的思想基础。尽快改变人才总量少、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做好培养民族干部工作,转变观念。二是消除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民族干部培养开发的观念,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开发。三是改变重引进轻培养的观念,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开发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四是树立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理念。人才资本是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目前,前场镇在职实有人数65人,其中民族干部30人,占总数46%。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懂有人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民族关系和谐相结合。始终坚持把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作为各民族人民最大的福祉和中心任务。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普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二是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处置涉民族宗教因素的案事件。三是制定《前场镇处置民族与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民族关系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通过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民族工作创新相结合。始终坚持把创新工作做为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党建引领创建工作。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不断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组织和群众基础,着力建设代表民族群众意愿、服务民族群众需求、带领民族群众致富的基层党组织,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二是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相结合。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为核心,坚持把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基层党员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及挂包单位、包保人员力量,有效推进扶贫工作,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脱困户+ X”发展模式。依托挂包单位信息及市场等优势,激活村集体资产,整合贫困户资源,以木署村为试点,加强与云南农业大学的合作,借助云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成立木署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种植生态蔬菜100亩,实现各投资主体、参与方利益双赢和贫困户增收。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高速公路安置点、集镇污水管网初步建设完成。三道箐水库维修养护顺利完成。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新建设垃圾池5个,在集镇配备垃圾桶22个,建设氧化塘4座,落实农村保洁人员71人,完成公厕改造2座、户厕改造300座,新村、稗子田、石河、王朝、庄科被表彰为省级卫生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全面落实“河长制”,认真开展石者河治理。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和设施农用地管理,集中开展违法占用土地大规模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压实森林防火责任,扎实开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专项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