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李发安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永仁县地处云南北部,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要塞。全县拥有国土面积2189平方公里,是汉、彝、傣、回、傈僳等23个民族,9.8万多个人口“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家园。

历年来,永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听党话、跟党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建设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全面加强领导,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55家县级部门和7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举全县之力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化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全县以“百名讲师上讲堂、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为载体,深入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各族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增强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多元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苦熬不如苦干的永仁精神,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赛装文化、火把文化、泼水文化、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底蕴和内涵。擦亮“诸葛方山、直苴赛装、彝族刺绣、苴却古砚”四大民族文化旅游名片,打造“七彩云南‘丝路云裳’民族赛装文化节暨中国·直苴彝族赛装节”“国际一流、世界知名”的云南文化形象品牌,持续开展“正月赛装节、四季赛装周、周末赛装会、天天赛装舞”系列民族文化活动和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中华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高举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县委、政府把民族地区万家忧乐放在心上,对居住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寨实施易地搬迁和插花搬迁。把民族地区生存条件较差的群众,搬迁到永定、莲池、宜就、猛虎等乡镇居住,让城镇更好的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更好的融入城镇社区,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截止2021年,全共实施群众易地搬迁工程9975户35460人,搬迁农户占全县农村农业户的40.81%,搬迁人口占全县农村农业人口的38.44%,昔日贫穷落后的许多民族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凝聚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发展民族经济与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紧密融合,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群众发展林果产业和养殖业,在农村发展种植特色经济林果53万亩,努力实现让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各民族地区芒果、板栗、樱桃等香飘四溢,肉牛、黑山羊、生猪等品质上乘,特色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鼓起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使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活力显著增强。

强化法治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县积极探索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不断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依法保障各族公民合法权益,自2015年以来,全县“七五”普法被表扬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永定镇太平地村民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保持全省前列,县内未发生较大涉及民族因素案(事)件,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农村(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政法系统、进搬迁安置点及家庭、进医院、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十进”活动。截止目前,全县获国家和省、州、县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单位) 73 个、示范企业(专业合作社)12家、示范乡(镇)7 个、示范村组(社区)340个、示范学校 49 所、示范寺观教堂6个、示范军营1个、示范家庭547个。县委办公室获得“云南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永定镇诸葛营村、宜就镇火把新村、永兴傣族乡下拉姑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莲池乡、宜就镇、猛虎乡成功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