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民族网讯(杨春慧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傍晚时分,南涧县县城北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俨然成了各族群众尽享田园风光、纵情青山绿水的体验地,也成了孩子们放飞欢乐的海洋。“公园”里,平日再常见不过村民劳作和种菜插秧的耕田竟然让孩子们开心不已,家长们则带着孩子们了解农业知识,接触农耕生活,感受乡土文化,体验“粒粒皆辛苦”。一边,富有浓郁中华文化符号特色的定边风雨桥和涧河宋词长廊也是人来人往,欢声笑语,老人在桥廊上拉琴和唱,孩子们沿途朗读吟诵着刻在廊道边的诗词......像这样的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城乡环境,是近年来大理州南涧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效抓手。


文化互嵌促进新认同。“乘着美丽县城建设的东风,南涧县已然成为一个生态宜居、被公园包围的幸福小城。在这个精致的小城里,有常年盛开的花,有推窗可见的田园风光,有景观别致的文化主题公园,最让人惊喜的是县城主干道两边的“口袋”公园,有中华文化味道,有凉亭歇台,还有程式景观......生活在这坐小城,真让人羡慕!”作为一名从省城下派基层的挂职干部,帅气的蒙古族大学教授齐建蒙对南涧县城建设赞口不绝。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南涧县将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作为城乡和谐发展的基础,以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感情融合为主线,全面高效细致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着力构建各族居民相互嵌入式城乡环境。近三年来,先后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和“无量山大景区会客厅”打造,建成“涧河宋词长廊”“定边风雨桥”“跳菜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文化工程,并将“中华文化标识”“石雕文化墙”“健康养生步道”等植入公园广场,新建成32个口袋公园和邮票广场,植入24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和文明素养主题文化景观小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处可见,也成为当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结合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发展,南涧县将这一举措以项目化方式延伸向了乡镇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说一千遍,不如看一眼。用这些群众看得懂、记得住、能明白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深刻哲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大众化话语,这就是真正铸牢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齐建蒙很是点赞南涧的创新之举。

“三项工程”打通“发展线”。深化交融互嵌研究,依托清华大学对口帮扶南涧和沪滇协作上海浦东新区、奉贤区帮扶南涧的良好机遇,积极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程,选派全县600余名中小学师生到清华大学附中,81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到清华大学参加交流活动,组织3.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务工。抓住大南、南景、宾南三条过境高速公路和大临铁路建设契机,全力推进县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大力度营造优越营商环境,抓实招商引资工程,设立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招商工作站,引进国家电投集团、广药王老吉等38家企业到南涧投资兴业,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难题。依托“无量山”“跳菜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无量山樱花谷、无量药谷、无量山藏茶谷茶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火把节、跳菜艺术节、无量山樱花节、采茶节等节庆活动,2021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64.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75亿元,全面促进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


“嵌入式”生活带来新气象。祥临路214国道旁,一幢幢青瓦白墙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和蔬菜,与楼边翠绿的芭蕉林相映成景。距离居住区几百米的地方,还集中建设了养殖小区。整个村庄,硬化干净的路面,村容村貌整洁漂亮,这里是南涧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公郎镇板桥村委会的裕谷村。为了让搬出来的村民拥有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生存空间,南涧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各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力量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养殖业、茶叶、泡核桃、芭蕉等农产业,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加大转移就业服务及劳务输出,以及充分发挥紧邻214国道祥临公路的区位优势,搞活路边经济带,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力帮助由彝族、汉族、布朗族、苗族、白族、哈尼族6个民族组成的全村102户444名搬迁群众多渠道增收。结合“南涧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南涧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五个一百”跳菜文化工程,在20余个民族聚居村落建设南涧跳菜传承中心和民族文化传习所,成功申报、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1项、跳菜传承人64名,引导发展了370支2000多人的跳菜文艺队,实现民族群众人均年增收7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