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通讯员/赖晓娴 郭谦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黑七腊白啊,满脸红彤彤,络腮胡子旺。戴圆圆斗笠,穿黑衣黑裤,披团团披毡。白狗朝前走,黑狗朝后跟,赶着一群羊……”正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彩凤彝语小调中唱的那样,朵祜彝村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
朵祜村,弥渡坝子西面大山深处的彝族小寨,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山而建,山路崎岖,朵祜彝族诗人李毕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就像一个小小的补丁,打在滇西横断山的深处……”。由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和传统劳作方式的局限,过去的朵祜村群众靠山吃山,生产力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难改善,被列为弥渡县52个贫困村之一。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至今,朵祜村干群齐心,各族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了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好愿景,形成了党群共建的良好氛围,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当地彝族同胞总爱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党组织成为发展致富的“粘合剂”
近年来朵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因为有国家的好政策支持,还依赖于各级坚实的党组织堡垒。朵祜村党总支聚焦组织力提升建设,围绕要发展必须强党建,强党建就是促发展的思路,在支部班子建设、党员培养、先锋党员培树上下足功夫,广泛吸收致富带头人、群众信赖村民加入党组织,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不断优化党组织党员队伍,真正把乡村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党组织粘合成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高度集中领头队伍。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党建引领奔小康,立足资源打好基层组织“服务牌”。2015年,朵祜村成立了果蔬协会党支部,由村内6名致富带头人(党员)组成,建立起村内农技知识的“供给站”,党支部成员围绕农户实际需求点对点精准到村到户传授种植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种苗采购、肥水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的困难和问题。“跟着党支部发展,我们放心,也有信心,现在有党支部的指导,我们村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我们什么时候种豌豆、什么时候种大白菜、怎么给杏树修枝打岔都有果蔬协会党支部的过来指导”,朵祜村的村民李川高兴地说道。
村民富不富,要看党支部。朵祜村通过探索“党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乡土人才+贫困户”等模式,把原来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调整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务工就业等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壮大优化种养植业,初步形成种植烤烟500亩、泡核桃5000亩、大甜杏450亩、水晶豌豆1500亩、反季大白菜200亩,药材200亩的特色种植产业,土鸡、肉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也逐步形成良好发展格局。尤其水晶豌豆和反季大白菜成为朵祜村的招牌特色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不仅群众口碑好而且经济效益高。朵祜村还在不断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的转换利用,开发朵祜彝族村寨风情,开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依托龙神祠、老银矿洞和优质的森林资源、松山林果等优势,在大甜杏、中秋福桃成熟季节吸引广大县内外游客前来朵祜观光旅游,把朵祜打造成天然生态的“山货街市”。

示范引领成为攻坚克难的“金招牌”
我是干部,我先上。朵祜村党总支书记李华昌常说:“我一不贪、不占,二不谋私利,我敢说敢干,我有底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在低保户动态管理调整工作中,有的亲戚、朋友看到低保户补助高、有利益,纷纷找他说情,他耐心地向这些亲戚、朋友讲解纳入低保户的政策,并把当年拟纳入低保户人员家庭情况向这些亲戚、朋友作了说明,同时向他们保证说:“如果你们的家庭情况比纳入低保户人员困难,或者是一样困难,我向你们道歉,并把你们也纳入低保户,如果你们的家庭情况比纳入低保户人员好,请你们理解支持我的工作”。这些亲戚、朋友听后无话可说。“我是支部书记,平时大家都看着我,要求别人不做的,我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2018年实施村庄污水治理工程时,其中修建1个化粪池需要占用近1亩耕地,由于山区耕地紧缺,许多群众不愿让出自家耕地,正当工程陷入僵局时,他一拍胸脯说:“先在我的地上建”,在他的带动下,其他被占用到耕地的农户也都没有了意见,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员带头树旗帜,深挖潜力打好产业发展“提质牌”。为改变传统小打小闹的农业发展模式,改变产业转型过程中大部分贫困群众有观望思想,虽然山区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但群众不敢放开手脚干,为此,朵祜把党员带头示范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调动党员干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群众脱贫路上也就有了主心骨。
党员致富带头人李敬红苦口婆心地在村民会议上劝大家一起种反季节大白菜“现在3月份白菜价格就能到1.5元一斤,并且质量不算好,假如在8、9月份卖,那价格肯定会比现在还好,我们现在去买白菜种子种下去,到时候我用我家的小货车帮大家拉出去卖,效益肯定好。”村民们心存疑虑,坚持照着老办法种植当季大豆,见村民们不愿冒险,李敬红和另外两名党员农户李明红、李明辉为了示范带动,率先开始种植反季大白菜,果然,等到8月份白菜上市,卖到了1.7元一斤的好价钱,销量一天达到500斤。“我才种了3分地的大白菜却卖到3600元,比种植烤烟还划算。”是党员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明辉欣喜地算着他的收入帐。在他们的带动下第二年就有30户农户参与种植反季大白菜,目前全村有100户农户种植反季大白菜,面积达到200亩,为朵祜村的贫困户增收拓宽了道路。
争先做榜样,村寨在变样。朵祜村之所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劳动投入高,效率低,产出低。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朵祜村党总支几条腿走路,不断推动村内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均等分布。一是党员引领新乡风,树立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在集体设施改修工程中,以党员户先做先改,逐步发动群众在集体建设中投工投劳,在道路扩改建等工程中,纷纷让出自家的地修路打井,形成共建共管的乡村建设合力。二是精准实施项目建设,5年来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个,村内道路、安全饮水、垃圾处理、学校用房、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是丰富日常创建活动,依托全镇“清洁寅街”建设、环境卫生“门前四包”、爱心超市积分奖励机制,通过集体劳动,集体志愿服务,不断强化群众自己投身集体事业的主动性。通过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联合建设,有效改变了朵祜村出行困难、村庄道路泥滑路烂、人背马驮的落后局面,改善了群众就学、就医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发展成为彝家山寨的“主题词”
如何改变生活困境,终究要靠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主动作为来实现,唯有彻底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授之以渔”,解决群众收入问题,拔掉“穷根”。在信息高度发达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放着市场上卖相很好的豌豆、白菜和杏子不买,非要找着买“朵祜水晶豌豆”“朵祜大甜杏”“朵祜大白菜”,就是因为朵祜得天独厚的海拔、温差和水源孕育了口感极佳的蔬菜和水果。这样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便更具竞争力,农民增收也就更有保障。
“刚刚老师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技巧,我都听得懂。”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聆听水晶豌豆种植技术讲解的朵祜村一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本红开心地说。
彝家讲习所,习出新动能。朵祜不断强化辖区内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建管用工作,把讲习所建设成为理论知识学习、农技知识培训、致富经验分享的大阵地,通过讲习所面对面、心贴心,带着泥土气息的政策、技术宣讲,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对讲习内容的信任度与接收度,搭起了党组织和群众联系的桥梁。依托讲习所组织开展“三讲三评”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集中解决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争当贫困户等问题,全面提升群众的精气神。
靠山新思路,种地成支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厚植绿色产业土壤。一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2016年以来,朵祜借鉴附近镇村发展水晶豌豆的经验,引进试种水晶豌豆30亩,由于朵祜气候、土壤以及水利便利,水晶豌豆非常适合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1500多亩,实现每年近600万元的收入,水晶豌豆已成为朵祜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烤烟种植技术不断完善,每年种植烤烟500亩左右,实现每年近300万元的经济收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近年来,不少朵祜村民进山挖取野生重楼繁殖发展中草药种植,由于朵祜重楼属于原生态无农药化肥,深受市场欢迎,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全村种植重楼近60亩,实现经济效益近30万元。三是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山高林密是朵祜的特色优势,朵祜充分利用万亩华山松,每年的七八月份通过采摘松果实现较大的经济收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以实现近80万元经济效益。同时朵祜还发展大甜杏种植,目前已经发展到500亩大甜杏产业,每年的经济效益可达150多万元
大手拉小手,共建新朵祜。2018年,朵祜村率先开展“小手拉大手 大手拉小手”家校村合作共建活动,由支部书记牵头,鼓励在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在家里、村里与父母一起自主开展环境卫生、文明礼貌、公益宣传、学习互助、学习探讨、趣味运动等校外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人人参与的共识。如今,朵祜村环境卫生更整洁了,道路更宽敞了,村子更漂亮了,铺张浪费、赌博酗酒、参与迷信活动等陈规陋习已荡然无存,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更加饱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