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晏玮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2020年7月27日禄丰县驻大姚县脱贫攻坚普查组进驻昙华乡开展普查工作。昙华乡是集“高寒、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彝族聚居乡,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昙华乡党委政府坚持“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的理念,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要求,抓紧抓实志智双扶工作。在全乡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输血式”转化成了“造血式”,全乡实现了“真脱贫、脱真贫”。

昙华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彝族十八月历”的发源地,是咪依鲁的故乡。杨森创造出的彝剧还曾东渡日本,梅葛文化更是被誉为彝族历史生活的百科书。在昙华乡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会举办盛大的“插花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头上插上美丽的马缨花,身着盛装,带着米酒和美味佳肴来到山顶团聚,在千柏林草坪欢歌起舞,举杯共祝幸福。

在这片马缨花盛开的地方,脱贫攻坚普查小组的队员们在格地乍外么拟村见到了一朵正在盛开的马缨花—她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文忠17岁的孙女李秋燕。
在对李秋燕家进行普查时,普查员感到很惊讶,格地乍外么拟村的村民都是彝族,很少有人会讲汉语,普查时一般都需要翻译,而李秋燕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普查过程中,李秋燕和普查员们讲述了她家过去的往事:那时候家里只能满足温饱,没有余粮,肉类蛋类要好久才能吃上一次,有时学费都凑不够,随时有辍学的可能,家里最怕的就是有人生病,因为手里没有余钱,一般小病都自己扛着,大病进一次医院,家里几个月都缓和不过来……!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源源不断的向贫困地区、贫困户落实倾斜,家里建起了安全稳固的大房子,村子里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

(图:李秋燕家现在居住的房子)
当地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家里人通过培训种植了玉米、百合、魔芋等经济作物,还养殖了土鸡和山羊。挂包干部更是经常上门开展工作,时刻的关心着他们。现在家里的粮食随便吃,肉类、蛋类更是想吃就吃,生病了可以及时上医院治疗。2019年全家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在“雨露计划”、“东西协作”政策的帮扶下,李秋燕还获得了走出大山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奔赴上海就读技术学院。说起这些李秋燕和他的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内心充满着对党、对国家、对当地党委政府和挂包干部的感激之情。在检查“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时候,李秋燕的爷爷和奶奶更是手捧大米向我们炫耀着、述说着,真可谓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小日子过得比火红的马缨花都还鲜艳!
普查工作结束后,李秋燕和家人穿着美丽的彝族服装要求和普查员们合影。李秋燕说这张相片是她家脱贫的见证,对她而言非常有意义。她想等开学返回上海的时候给她的同学和伙伴们讲述家乡美丽的昙华和她家脱贫的故事,让大家都看看这张照片。

记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党和国家在李秋燕家最困难的时候送去了温暖和关怀,是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落实,改变了李秋燕一家人贫困的命运,让她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赋予了李秋燕一个崭新美好的未来。李秋燕表示一定会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她学成归来之际,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报答党和国家、当地党委政府及挂包干部们对她家的帮扶、再造之恩,这正是“济困脱贫志智双扶春入户、排忧解难鱼渔齐受福临村”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