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张玲 杨晓丹)金秋送爽,硕果盈枝。近日,禄丰市和平镇组织开展了2025年“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农民丰收节暨第十届水果文化节。这场集文化展演、产业赋能、情感交融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是丰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该镇以团结聚合力、以产业谋共富的生动缩影,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文化搭台:以节聚情,绘就团结画卷
节日当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主题村晚成为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来自和平镇本土的5支民族文艺队、3名非遗传承人轮番登台,21个节目全景展现苗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魅力。舞蹈《欢乐相约》以欢快旋律拉开序幕,芦笙演奏《丰收的喜悦》、舞蹈《苗岭丰收》将苗乡田间庆丰收的热闹场景搬上舞台;傈僳族《葫芦笙潇洒舞》用灵动舞姿展现民族风采;《新时代苗岭》唱出苗乡变迁的时代之声,《映山红》《中国万岁》更凝聚起各族同胞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整场演出点燃现场热情,既传递了共庆丰收的喜悦,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

产业赋能:以节兴业,激活共富动能
盛会不止于“热闹”,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经济引擎”。活动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开设特色农产品展销专区,为本土水果、蔬菜、手工艺品等好物拓宽销路,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商新动能;同步推出的田园观光打卡、非遗文化体验、农耕实践、零碳生态互动、休闲采摘挑战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与游客踊跃参与。大家在亲手采摘、非遗体验中拉近距离、深化友谊,在消费帮扶、互动交流中实现文化、经济、情感层面的深度交融,让“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基础先行:交通筑基,夯实发展根基
如今和平镇的红火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打底”。近年来,该镇以“交通先行”破题,全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123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乡道、村道总里程达488.34公里,硬化率高达74%。纵横交错的硬化路,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民生痛点,更打通了民族团结的“连心路”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为特色产业突围奠定基础。
依托便利交通,当地党委政府精准施策,推动“小作物”长成“大产业”。以邓家湾九头山村“小白菜”为例,该镇将其列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农技人员入户指导选种、施农家肥、物理驱虫,让“禁用农药、不施化肥”成为村民共识;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崎岖小道变坦途、灌溉深井解旱忧,彻底终结“运输难、灌溉难”的历史,让“生态白菜”成为村民的“致富菜”。

成果共享:携手增收,书写共富答卷
交通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各族群众成为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如今,邓家湾大风垭口苗寨的樱桃告别“滞销”困境,通过便利交通远销各地;杨梅山村梅山中药材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带动10余户会员、10余名季节性工人实现年产值30余万元,30余名脱贫群众人均增收4600余元;邓家湾九头山村50亩白菜年总收入超20万元,户均增收近3万元。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各族群众在党委政府带领下携手奋斗的身影,更是“团结促发展、发展固团结”的生动实践。

从丰收节的欢歌笑语,到产业发展的红火态势,和平镇正以“团结”为笔、“共富”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持续书写新篇。下一步,该镇将继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团结之花常开不败,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