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智库专家解码楚雄彝绣蝶变:以智慧为针 绣活非遗产业化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5-10-09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在北京798艺术区“兰之云裳”服饰秀现场,8国外交官身着彝绣服饰的画面惊艳国际;米兰时装周上,彝绣元素设计赢得全球瞩目;星巴克门店里,彝绣文创成为消费热点……近年来,云南楚雄彝绣从“深山非遗”跃升为“世界潮品”,这背后离不开楚雄智库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他们以专业视角破解产业难题、以创新思维规划发展路径,用智慧为千年彝绣注入新活力,勾勒出非遗产业化的清晰蓝图。

破题国际化 “守住文化根脉,才能接住世界目光”

“彝绣要走出去,绝不能丢了‘魂’。它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的‘活态基因库’,那些纹样里藏着整个民族的记忆。”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杨雪吟在解读彝绣国际化密码时强调。作为楚雄智库核心成员,她牵头的团队曾深入楚雄10余个彝族聚居区,系统梳理彝绣纹样体系与文化内涵。

“太阳纹代表对光明的向往,火焰纹承载着节庆的热情,马缨花纹样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红、黄、黑三原色的搭配更对应着‘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宇宙观。”杨雪吟细数彝绣的文化内核,这些图腾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彝族创世史诗与迁徙记忆的具象化表达。她指出,楚雄时装周对武定彝族婚俗服饰中火纹元素的解构与《火塘系列》设计,正是这种文化内核的现代转译,为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基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结合国际市场对“东方美学+实用功能”的需求,智库提出“守核创新”策略。这一策略推动彝绣成功牵手阿迪达斯、星巴克等国际品牌,产品走进全球1.2万余家门店,更亮相纽约、巴黎等国际时尚舞台。“现在看到彝绣从田间赛装节走上国际T台,我就觉得,我们守住了根,也打开了门。”杨雪吟说,这种成功出海正是中国非遗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攻坚标准化 “没有统一标准,产业就像散沙”

“在推动彝绣产业化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思考如何让非遗既‘传下去’又‘火出圈’,而标准化正是关键抓手。”楚雄州彝绣产业联合会顾问、长期深耕民族文化研究的周兵直言。他回忆,早年彝绣产业面临“同一纹样、百种成品”的困境,绣娘全凭经验创作,丝线选用、针脚密度差异极大,企业想接大单却顾虑重重。

作为智库产业规划领域核心专家,周兵牵头组建标准制定专班,联合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走遍楚雄13个彝绣产区。“我们蹲在绣坊里记录每一个细节,从丝线支数、针法密度到成品水洗牢度,都量化为具体参数。”周兵介绍,团队结合产业实践打磨技术规范,最终推动出台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

标准落地后成效显著。彝绣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截至2024年,全州已培育彝绣企业229家、个体经营户2004户,建成绣坊280个,产业增加值达3.1亿元。“现在企业敢接大订单,绣娘收入稳定,这就是标准的力量。”周兵感慨,非遗产业化必须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引领”,这是智库为产业筑牢的根基。

赋能智能化 “用数据说话,才能走得更稳”

“传统手工业常面临方向模糊、定价无据的痛点,智库的价值就是用科学工具给出答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云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云波主导构建的“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为彝绣产业装上了“智慧导航”,这也是他作为楚雄智库专家的核心贡献。

这一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涵盖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4项一级指标,下设12项二级指标及若干三级指标,通过整合统计、调研及互联网大数据,形成“收集—分析—解释—传播”的完整闭环。“指数就像产业的‘数字画像’,能精准定位短板。”徐云波举例,通过指数分析发现文创产品开发滞后问题后,团队立即推动“彝绣纹样数字化库”建设,指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

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至2024年,楚雄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3亿元;2025年1至6月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6万名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如今,“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编制启动,进一步构建起多维度评价体系。“指数解决了定价权难题,更让产业发展有了可见、可行的方向。”徐云波表示,这为非遗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深耕传播 “不仅要让世界看见,更要让世界读懂”

“传播彝绣不能只停留在展示绣品,关键是讲清纹样背后的文化逻辑。”长期关注民族文化传播的智库专家指出,楚雄彝绣的国际传播始终遵循“学术叙事+大众传播”的复合模式,这一策略的落地离不开智库对文化内涵的精准解读与传播路径的科学设计。

从“全球南方”媒体智库论坛的彝绣时装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会议,智库团队全程参与内容策划,解读“天地人”色彩哲学背后的生态观,阐释火纹、马缨花纹样承载的民族记忆,设计“一针一线绣出文明对话”的传播主题。同时,依托新华社全媒体矩阵,联动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既讲绣娘增收的民生故事,也谈文化创新的中国实践。

这种传播策略成效显著。两届时装周吸引16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报道,全网点击量超34.7亿次,彝绣更作为云南唯一文化品牌亮相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全球示范案例。“世界不仅喜欢彝绣的美,更认可它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模式。”参与传播策划的专家表示,这正是智库“媒体+智库”双轮驱动的成果。

楚雄彝绣现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带动数万群众增收。智库专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学术解码—设计转化—场景重构”生态链,推动彝绣与文旅、教育深度融合。“我们用智慧为绣针赋能,让这门千年技艺既绣出彝家幸福生活,也为中国非遗产业化写下生动注脚。”杨雪吟的话,道出了所有智库专家的共同心愿。

 
上一篇:楚雄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罗富生到州民族宗教委召开抓落实专题会议并开展廉政谈话
下一篇:楚雄永仁丨“幸福里”水稻迎丰收 机械化种植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