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杨霞)10月1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第三届彝绣文化周在县城菌境·非遗美食街开幕。这场以彝绣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通过晚会、“村T”、新品发布、非遗烟火等众多活动,将南华的非遗文化魅力与活力尽情释放,为双节同庆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家国同庆, 彝绣是文化的鲜活注脚
开幕式晚会上,以彝绣为主题的《十指生花》《山野菌趣》《彩羽飞扬》《茶香遇》等特色节目轮番登场,精湛的彝绣技艺与野生菌文化、茶韵文化、飞羽文化的碰撞融合,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南华非遗的独特魅力。从昆明赶来的游客李女士说:“这次近距离看到把彝绣元素融入舞蹈,既美又有文化味儿,一下子就被这种传统技艺的鲜活表达打动了。”
彝绣,不仅是楚雄彝族群众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更是当地文脉绵延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南华县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个,其中省级项目12个、州级项目15个、县级项目30个。在这片土地上,从镇南月琴的装饰纹样到火草麻布的刺绣点缀,从传统文化的民俗场景到现代休闲的各种形式,很多地方都能寻到彝绣的身影——即便是看似与刺绣无关的特色美食,也在千百年传承中融入了彝绣图样的美学设计,形成了独特的非遗文化景观。

新品发布, 彝绣是传统和潮流的缝合线
活动现场,“村T”再次成了全场焦点——17套承载着彝族历史记忆的传统服饰依次亮相,细腻的针法、古朴的纹样尽显彝绣传承之美;随后发布的茶、菌、飞羽、YOUNG四大系列27个彝绣新品,更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实现了精彩碰撞。这些新品涵盖主题服饰、时尚饰品及文创周边,将彝绣元素与日常用品巧妙结合,展现出“年轻彝绣”的全新活力。
作为连接传统与潮流的“缝合线”,南华县近年来在彝绣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以传统技艺为根基,深入挖掘整理推出72种彝绣针法,通过开展火草麻布制作、传统刺绣等技能培训,让古老技艺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针对现代审美需求改良彝绣纹样与色彩,并拓展应用领域,开发出文具、家居装饰、服饰配件等系列文创产品,既保留了彝绣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契合当下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与审美偏好。
“家里长辈更偏爱传统样式的彝绣服饰,我们年轻人则喜欢这种带着民族温度的现代设计,现在这些新品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喜欢的彝绣产品。”参与菌主题服饰展示的模特李娜分享道。

非遗集市, 彝绣是舌尖上的匠心印记
作为此次彝绣文化周的“明星活动”,接地气、有文韵的非遗集市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集市上,香味四溢的五顶山腊鹅、阳麦粑粑、锅巴凉粉,琳琅满目的镇南月琴、彝绣文创应有尽有。逛集市的群众或驻足品尝美食,或仔细端详彝绣文创,在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非遗技艺里的匠心与烟火气——而彝绣元素如同独特的印记,或装饰在美食包装上,或融入手工艺品设计中,成为串联起各类非遗项目的文化纽带。
“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是楚雄彝绣的生动写照,也是南华县推动彝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多年来,南华县以彝绣技艺为核心,先后组建了彝绣文化产业公司,建成至善彝绣馆,打造彝绣产业园,创成全国首批美丽工坊,设立专家工作站和彝绣研究中心,构建起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创建为一体的集合发展模式。2024年,南华县彝绣产值突破1.18亿元,带动5600余名彝绣能手及119名残疾人实现彝绣就业,家门口的“就业车间”让高级绣娘月收入突破8000元,彝绣成了南华继“世界野生王国”的第二张靓丽名片,“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从愿景成为现实。
据悉,本次南华县第三届彝绣文化周将持续至10月5日,活动期间,还将推出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专场、非遗美食品鉴会、非遗项目集中展销等活动,为广大群众与游客提供持续感受南华非遗文化魅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