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双柏:创新七大举措,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发表时间:2025-09-23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陈明海)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目标,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坚持“应治尽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原则,创新推出七大务实举措,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覆盖”,让乡村水环境更洁净、人居环境更宜居,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科学规划,因村施策破难题

立足农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大的实际,双柏县摒弃“一刀切”模式,以生态化、资源化为导向,探索“分散治理+集中处理+纳管衔接”多元路径。对居住分散的村组,推广“生态化+资源化”技术,结合庭院经济实现污水就地消纳;对人口集中区域,采用高效工艺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对邻近城镇的村庄,优先接入市政管网实现统一处理。同时,充分盘活既有化粪池、沼气池、废旧水塘等资源,通过改造利用让“旧设施”发挥“新作用”,确保污水治理既符合实际,又经济高效。

党建引领,协同联动聚合力

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同责”,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水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推动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同部署、同落实。明确攻坚目标,出台专项工作方案,统筹资金保障主管管材集中采购配发,以“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思路,推动治理工作从“零散推进”转向“系统攻坚”,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生态优先,循环利用显效益

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理念,根据村庄区位、生态敏感程度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治理方案。饮用水源地、河流沿岸等敏感区域,严格按标准建设处理设施;山区、半山区村庄,推广“小三格+大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等模式,处理后的尾水就近用于农田、果园灌溉,实现“污水变肥水”的循环利用。同时,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加强沟渠、水塘清理,确保乡村水体不黑臭、环境更清新。

技术赋能,经济适用强支撑

统筹集镇污水治理与农村污水治理一体化推进,推动集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实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维”。鼓励农户通过自建、联户治理等方式参与污水设施建设,对卫生厕所改造与污水治理同步规划,预留后期建设空间。严格把控出水标准,对环境敏感区域严禁尾水直排,推动处理后尾水优先还田消纳,既降低治理成本,又保障生态安全。

多元筹资,保障建设促推进

创新“八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通过财政统筹、项目争取、债券融资、社会捐赠、村集体投入、群众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构建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县、乡、村、组及社会力量积极性,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治理合力,确保污水治理项目“有钱建、建得好”,为全域推进治理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建管并重,常态运维保长效

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运维考核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设施管护。组建现场帮扶工作组,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实地指导,及时解决治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建立成效核查机制,对已完成治理的村庄进行多批次核查,督促整改提升,确保治理成效“不反弹”。通过“建管同步、考核跟进”,让污水处理设施真正“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公众参与,共治共享暖民心

始终坚持“群众主体”理念,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一村一图”“一户一策”方式,发动村民共同商定治理方案。组建村级技术队伍,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参与管道开挖、回填等建设环节,用“群众力量”撬动“民生项目”。村民既是治理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在亲身实践中增强获得感,有效解决了污水直排、水体黑臭等影响生活的难题,让乡村环境更宜居,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如今的双柏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持续显现,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下一步,双柏县将继续深化治理成果,完善长效机制,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上一篇:以民族体育为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省2025年“民族团结杯”赛事的时代意义
下一篇:楚雄南华丨罗武庄乡:统战赋能聚合力 三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