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充军的话,也不能做日本人的兵啊!……真要是充军的话,我们就当海兰察那样的兵。”——《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家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借鄂温克老妪之口,道出了一个民族对英雄海兰察的仰望:传说他勇猛过人,英俊健勇,睡觉时发出的声音如虎啸震帐,放马时连狼群都绕道而行……在鄂温克族心目中,“生有殊力”“善射”的海兰察是战神一般的存在。
作为清朝战功卓著的将军,海兰察是乾隆亲题的“武壮”猛将,其画像曾四次悬于紫光阁。在海兰察三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中,参与了清王朝统一新疆、大小金川之役等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一路从马甲晋爵至一等超勇公。
在民间传说与赫赫军功之间,历史上真实的海兰察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又是如何在保卫家国的数次奋战中一步步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鄂温克博物馆海兰察将军像。(图片来源:鄂温克博物馆)
《清国史》中记载海兰察为“满洲镶黄旗人,姓多拉尔,世居黑龙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贵族头衔,并非与生俱来的。
海兰察祖上虽是世袭佐领家族,可到了他这一支早已没落,自其祖父起就丧失了继承官职的资格。所以,海兰察其实出生于鄂温克族的平民家庭,其姓“多拉尔”在鄂温克语中为“在河边住的人”。
海兰察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登图便撒手人寰。年幼的海兰察只得跟随母亲给一个叫金秀莲的汉人家放牛挤奶,勉强维持生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他那位勤劳坚韧的母亲,也在一场大病后离他而去。
金秀莲怜惜小小年纪就成为孤儿的海兰察,于是将他介绍到城里做工。就这样,无依无靠的小海兰察来到呼伦城(今海拉尔)正阳街的朱氏商号当牧工。传说有一次,海兰察在草丛深处假寐,朱氏商号的掌柜闻声窥探,竟骇然发现:那伏卧在草间的少年,竟如一头眸光如电的斑斓猛虎!
十多岁的小海兰察长期在呼伦贝尔、沈阳和吉林等地驾车往返,期间,他或单枪匹马驱赶袭击牛群的野狼,或遭遇马贼的威胁。然而,少年时吃尽的苦头,没有压垮海兰察,随着年岁渐长,他身上异于常人的特性愈发明显。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右岸拍摄的湿地风光(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黑水先民传》记载,海兰察面色铁青,一身神力惊人,更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箭法。正是在那些苍茫险道上、风雪交加中,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手、精湛的射箭技术与临危不乱的胆识与谋略。
海兰察辉煌军旅生涯的起点,仅为索伦营中的一名“库图勒”(即牵马的随从)。然而正是这个小小的牵马人,成为了一场战斗的主角。
自康熙中叶起,清朝与割据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征战不断。至乾隆年间,曾经的准部汗王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本已向清朝投诚,但因不满足于清朝给予他的封赏而叛乱,清朝开始了新一轮的平定准噶尔战役。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平准战斗已接近尾声,准噶尔部的大将伊科明安·巴雅尔遂寻找时机带领手下残部逃跑。
▲郎世宁等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册》,上图为清军在鄂垒扎拉图(今乌苏附近)镇压阿睦尔撒纳叛乱作战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随即,清军展开了对巴雅尔“地毯式”的搜索,海兰察也以“控马奴”的身份参与,他率先发现了巴雅尔的踪迹,孤身一人骑马追赶。
作为准噶尔部中的射箭好手,巴雅尔并未将身后的“无名小卒”放在心上,他轻蔑地弯弓搭箭,准备将其射死。说时迟那时快,海兰察在巴雅尔搭箭的功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出一箭,射中巴雅尔的肘弯,赶来的占颇图又射中巴雅尔的小腿,二人一起生擒了巴雅尔及其妻、妹、二子。
▲清乾隆,铁镞白挡索伦长鈚箭。(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战场上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海兰察用自己精湛的武艺抓住了命运赐予他的机会,一时之间,他名声大噪。这个“小兵擒大将”的消息传至乾隆皇帝耳中,当即将海兰察从“库图勒”直接升为“三等御前侍卫”,赐予海兰察“额尔克巴图鲁”(意为“雄壮的武士”)的封号。
新疆平定之后,乾隆皇帝赏赐海兰察在紫光阁绘像和抬旗的荣誉,高度评价其在新疆的功绩:“烈风扫枯,迅其奚难。亦赖众杰,摧敌攻坚。于塔巴台,射巴雅尔。是其伟绩,勇鲜伦比。”
虽然在紫光阁平西域的五十幅功臣画像中,海兰察仅排第四十六名,但他却是唯一从卒伍崛起的“巴图鲁”。
▲清,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出于爱才,乾隆皇帝将海兰察留在自己身边,在1756年至1765年这十年间,海兰察未出现在战场前线。
乾隆三十年(1765年)后,边境烽烟再起,海兰察毅然赶赴边境,戍守河山。在清缅之战的密林深处,他率领精锐小队穿梭于瘴疠之地,侦察、突袭,如暗夜中的利刃;大小金川一役,主帅温福战死,大军濒临崩溃,是海兰察在危局中挺身而出,硬是扛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为与阿桂一路的合击赢得了喘息之机;赴台平定林爽文,他又似狡狐,声东击西、虚实交错,搅得对方阵脚大乱……直至远征西藏,抗击廓尔喀,海兰察虽已年迈却仍不畏险阻,率军翻越雪域绝壁,兵锋直指敌军城下。
在一次次的战役中,海兰察升至一等超勇公,其画像四次入紫光阁。
在西藏平定了廓尔喀入侵后,年事已高的海兰察在返回京师的途中身染重病,乾隆皇帝不仅破格允许海兰察在京城中乘轿出行,还派遣御医为其诊治,但却终未能留住这位爱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约五十四岁的老将海兰察在家中病逝。
海兰察死后,乾隆皇帝不仅特予其厚葬,还优恤其子嗣。因海兰察是在家中病逝,并非战死沙场,按照惯例无法在昭忠祠中供奉,乾隆皇帝破格允许海兰察牌位列入这个象征着清代武将最高荣誉的祠堂,为其赐谥号“武壮”。
“索伦三人,当一猛虎”。从草原牧童到紫光阁英雄,海兰察的传奇经历,其实也是清朝千万索伦将士英勇建功的缩影。
清朝时期,以骁勇善战闻名的索伦人,不仅常被征调参与平定内外战事,还承担驻守卡伦、巡逻边防等要务。海兰察赫赫战功的背后,是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索伦人,以血肉筑起守卫边疆的长城。
如今,在博物馆中,海兰察的战功被郑重书写;在牧人的歌声里,海兰察的身影仍鲜活纵横。两种记忆交汇间,海兰察与他代表的索伦将士,承载了鄂温克等东北少数民族保卫家国的使命担当,书写了各族民众共同守护祖国边疆、捍卫主权尊严的壮阔史诗!
(作者简介:李一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博士生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考古学视野下的汉晋北部边疆治理进程研究”(编号:22YJCZH029);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编号:22JZD0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研究平台“新疆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成果)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