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为完成统一大业,命大将傅友德率大军征讨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梁王。在这场发生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明平云南之战”中,昆阳的一位年轻人在战争中被俘入宫,后获得明成祖朱棣的重用,他就是后来率明朝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
同样在这场平云南之战中,一位汉族将领因“屡积功勋”“招抚有功”,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他是任福。
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原本来自江南的任福就凭借其熟悉云贵川交界地带民情的特殊优势,获得明朝授予的“九姓长官司印”铜印,及一座可主盟六诏的牌坊,授命其管辖川南及周边地区各族百姓。
自此,任氏土司成为这片僰人、苗人聚居地的世袭长官。历史的浪潮滚滚而前,当郑和率领明朝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古代最为波澜壮阔的外交航路时,任福的子孙则在永宁河畔书写了中国西南地区民族交融的历史。
自元代建立并开始推行的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构建起“以土官治土民”的治理体系。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在川南设立九姓长官司(今四川兴文),以安定云贵川交汇处的九姓(指当地九大部落首领的姓氏)地区,并以汉人充任世袭土官,其首任土司就是任福。
九姓长官司设立不久,便大兴教化。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道圣旨为九姓长官司注入文化交融的底色:“九姓既以汉人世袭,应设学校以广教化。”
朝廷在九姓长官司城东门内建起文庙,开设儒学,岁试录取文武子弟各8名,又增加廪生、增生的名额。
随着学堂的规模逐渐扩大,九姓地区的儒学影响也在深化。在每年的文庙祭祀孔子活动中,汉生与夷童共唱《大成殿乐章》:“惟天牖民,惟圣时若”。
而当地苗人有“结伴登山”“喝歌吹笙”的习俗,谓之“踩山”,即今天的花山节。就这样,在九姓地区,“庙堂雅乐”与“山寨民歌”的奇妙共振,谱写出一曲多元一体的文化歌谣。
▲《九姓司志·图考·文庙图》(图片来源:中国古地图数据库)
《九姓司志·风俗》记载的婚礼细节,透露出九姓地区族群的礼俗互鉴。清代,汉官家族行“六礼”,土民则简化用“红帖三请”:男方以红帖邀媒人三次登门,女家若允,则置“允诺酒”宴请亲族。
到民国时期,苗人若有“吹笛应和、两情相悦”而议婚姻的,遵循请媒人说亲的礼仪,男方携带“酒肉彩礼若干”登门拜访;若女方父母收下礼品则视为同意,此谓“放口酒”。
这一礼俗延续至今,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九姓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更生动诠释了当地的族群在历史长河中彼此交融、美美与共的文化互鉴历程。
除了文化传播,九姓长官司对当地百姓最大的功绩是利民的商业政策。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茶商柳成林、刘德成等获准在九姓长官司开茶引20张。每张茶引征税银一钱二分,羡余银九分八厘,另缴“截角银”一钱二分作为查验费,年终运往直隶泸州盐库,后嘉庆年间经总署审批,此钱“以资夷务赏需之用”。
据《九姓志略·盐茶》记载,九姓长官司治内诸山不产一粒盐、不生一片茶,却能在乾隆年间成为川滇黔边贸的重要驿站。
商人持茶引至川南的泸州大南山采购茶叶,每引配“正茶”100斤(供销售)、“附茶”14斤(抵运费),经土民马帮沿茶马古道驮运回司。
由于“行销经过之处,并无官员盘查”,茶叶得以自由流通至滇黔边地。无茶之地反成茶贸枢纽,堪称西南地区的经济奇观。
这条由九姓地区汉苗等民族共同开辟的商道上,有自贡富义厂的井盐与泸州大南山的边茶翻山越岭而来,经永宁河的竹筏、乌蒙山的马帮,最终通过水引(水路食盐售卖凭证)、茶引(茶叶售卖凭证)串联起了西南地区的多民族贸易往来。
从朱元璋设立九姓长官司,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改土归流”为九姓乡,九姓长官司共存在了450年。
九姓长官司的九姓历史久远,据《九姓司志·沿革》记载:传说西南地区有先祖“低牟苴”生九子,形成“九大族”,分九姓辖云贵川南九十九都。
在任福受命执掌九姓司之前,这片土地长期由罗氏土官统领。明廷授予任氏正长官之职,罗氏为副职。
到清代前期,在“改土归流”的大背景下,九姓司的儒学教授被改设在乌蒙土府;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设泸州州同(知州的副职),分管九姓民政事务,取缔了九姓土司的世袭权力。但不久后,朝廷又谕令“其土司户口、钱粮、学校、刑名悉照旧”,仍归任氏土司管理。
相较于其他土司辖地被彻底“改流”,九姓长官司呈现出“半土半流”的状态。直至清末,才由四川总督赵尔丰推动“九姓乡”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
九姓长官司统治长久,有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不断书写“身份认同”。据《九姓司志》载:九姓地区有祖先“低牟苴”,后生九姓。通过追溯九姓族群祖源,将分散的西南夷部落整合为共祖的血缘共同体。
土司族属问题往往牵涉到政治权力的合理性。关于九姓长官司首任土司任福的族属记载,在明清两代经历了三次改写:在明代,根据嘉靖《四川总志》与万历《四川总志》明确记载,“任福,土人,洪武间,宣抚举福任长官,抚绥夷民,众心信服”。
至清代编修康熙《四川总志》与《大清一统志》,对任福的记载沿袭了明代“土人”的说法,认为任氏是受宣抚司举荐而任九姓司长官的当地人。
乾隆年间,任氏土司任启烈主持编修了《九姓司志》,其中记载任福是江南人,洪武初年随傅友德入蜀,屡建功勋,又因熟悉当地部落民情,被明太祖朱元璋授印为土司。
▲九姓司碑林一角(图片来源:宜宾史志公众号文章:《由汉族世袭土司的九姓长官司》)
嘉庆年间编修的《九姓志略》更进一步指出任福为“江苏溧阳人”。此后,《民国古宋县志初稿》中对前文的身份演变进行了总结,并保持任氏为江南人的记载。
任氏土司“亦土亦汉”的身份记载,说明九姓地区本就出现了“汉夷融合”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半土半流”模式的影响极其深远。
(王子青: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黄辛建: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