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张文静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滇中楚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独特的毕摩文化、绚丽的彝族服饰、动人的歌舞、神奇的彝医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无不彰显着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截至目前,楚雄州已建立起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82项、州级282项、县(市)级582项,为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领航”、创新“驱动”,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长期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并依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全州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对非遗项目保护、申报、传承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将工作责任逐级落到实处。在全州分别建立了梅葛、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彝剧、彝族左脚舞、花灯、查姆、老虎笙舞、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彝医药等传习所共65个,有力地夯实了全州非遗传承、传播阵地,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活态传承生命力。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传统艺术展演、比赛等,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如彝族火把节在楚雄市大过口、禄丰市高峰、武定县白路、大姚县赵家店等地,举行毕摩祭祀、祭火及大小三弦舞、大锣笙舞、大刀舞、彝绣彝装赛装赛美表演、彝族摔跤、斗牛等民俗表演活动;牟定“三月会”期间,举行“千人唱一曲,万人跳一脚”的万人彝族左脚舞展演;在姚安马游坪、大姚三台、永仁直苴等地举办“梅葛文化节”、彝族服装节、彝族赛装节等表演活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传承人参加全国、全省的文化艺术节、民歌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活动,在更高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楚雄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深挖非遗价值,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大量的非遗项目被旅游唤醒、激活,“非遗+旅游”成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形态。楚雄州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收益。同时,大力发展以“火把节”“赛装节”“三月会”等为代表的彝族风情为韵、彝族民居特色为形、彝族美食为彩、自然风光为基的乡村旅游,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使乡村旅游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