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问世至今,平均每2.2年就有一次翻刻印刷,是目前所知在国内外翻刻最多的中国科学著作。
有这么一本书,被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并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鲁迅称其“含有丰富的宝藏”“是极可宝贵的”,并列为“必读书目”;郭沫若认为它“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这本书就是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为何要编纂《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与前代相比有哪些特殊价值?它又为何能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本草纲目》集明朝之前本草学大成。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受访者 供图)
道中华:《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李时珍为何要耗费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与精力编撰这部书?
王剑:李时珍是明代蕲州城(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1518年。
李家世代行医,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十四岁考中秀才,而后三次乡试落第,便立志随父学医。他博览群书,刻苦攻读古人医药著作;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很快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医生。
后来,在担任楚王府奉祠正,兼掌良医所事(主管医疗保健)时,李时珍因医术高超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中的李时珍铜像。(图片来源:李时珍纪念馆网站)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在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便停滞不前,而且原有本草书中谬误不少,还偏激守旧,轻视民间药方。于是,他决心对本草书进行全面整理和补充。
在太医院任职期间,李时珍多次提出修本草书之事。但由于当时嘉靖皇帝只醉心于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李时珍的诉求并没有人关注。在太医院工作了一年多后,他便辞职回家,着手重修本草书。
回乡之后,李时珍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东璧堂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受到“以纲挈目”“纲举目张”编辑方法的启发,他以这种体例开始编撰本草书,并将书名定为《本草纲目》。
为解决疑难,他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研究各种药物时,他总是先考察诸家异同,再自己观察试验,加以参证。他虚心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捕蛇者为师,详细了解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收集到大量标本和民间单方。
历经27年,三易其稿,李时珍终于在1578年完成190余万字的巨著。李时珍的4个儿子和6个孙子中的4个,以及他的徒弟都参与到《本草纲目》的编撰与出版工作中。其中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担任“校正”工作,李建方、李建木担任“重订”工作;孙子李树宗、李树声、李树勋担任“次卷”工作,孙子李树本担任“楷书”(李树本的字写得端正漂亮,因此《本草纲目》金陵版由他书写)工作。如此祖孙三代、徒子徒孙共同进行如此规模宏大的科学巨著的编写工作,在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1955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包括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天文学家僧一行及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右一)。(图片来源:中国邮政邮票目录)
书稿完成后,为早日刊印,李时珍又四处奔走。遗憾的是,他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刷出版。1593年,李时珍过世。1596年,金陵版《本草纲目》问世。
道中华:与前代药物文献相比,《本草纲目》有着哪些独特贡献?
王剑:《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收录药物1892种,系统记载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功效等,附方11096首。在前代文献基础之上,书中新增的药物有374种,占全书药物总数的五分之一,新增医方8161个,占全书医方总数的四分之三。此外,《本草纲目》还附有插图2卷,载图1109幅,将植物特征、动物神态、矿物纹理等绘制得十分准确清晰。
▲民国石印本《本草纲目》的图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草纲目》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它创新了本草分类体系,打破《神农本草经》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提出“析族分类,振纲分目”的植物分类系统。基本上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方法,接近现代植物分类学系统。
此外,《本草纲目》打破前代本草对各类动物不加区别地罗列组合的方法,科学地将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人等部,又在每部下分若干类。如禽部分水、原、林、山禽等类,与现代禽类学几乎没有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纲目》还收载了各种矿物,不仅考察其药用价值,还有关于其产地、开采、探测,甚至冶炼的记载,对现代矿物学、地质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集大成的本草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学巨著。它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现代医学及植物学、农学等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中华:《本草纲目》是一部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的“东方医药巨典”,它如何流传到海外?为何能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王剑:早在17世纪初,《本草纲目》就传至日本。矢岛祐利主编的《日本科技史》中指出:
“《本草纲目》刊行后不到二十年,就已在庆长十二年(1607)传入我国,它支配了我国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其影响更远及十九世纪末叶。”
1650年,波兰人卜弥格将《本草纲目》几十味中药的生长区域、形质特征、制作方法和可治疗的疾病等情况,以图文形式译成拉丁文,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开创了欧洲人研究、翻译《本草纲目》的先河。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图片来源:光明网)
1723年,法国人巴多明将《本草纲目》中的部分中药及其药性等翻译给法国科学院。之后,法国科学院设专题对中国特产的药物进行研究,并对《本草纲目》中有关疾病的起源、命名、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翔实的整理。法国人汤执中在1735年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中节录《本草纲目》,称其代表中国当时自然科学水平,这是第一个《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
18世纪,法国人杜赫德综合100余年欧洲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调查报告,编纂刊行《中华帝国通志》,其中第三卷节录《本草纲目》,并称之为代表中国乃至世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
瑞典人拉格斯特朗将《本草纲目》推荐给他的朋友、欧洲著名生物学家林奈,林奈以他睿智的眼光发现了《本草纲目》中的宝贝——“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分类方法,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论文《自然系统》。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他建立生物分类学思想的知识源泉之一。
▲从1953年开始,李时珍肖像就悬挂在莫斯科大学主楼的廊厅上,与达尔文、哥白尼、牛顿、居里夫人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并列。(图片来源:《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目前,《本草纲目》已拥有了包括日文、拉丁文、韩语、法语、德语、英语、俄语等文字的100多种版本,流传于世界各国家及地区。
道中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本草纲目》的价值何在?
王剑:《本草纲目》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既有分科的知识体系,又有综合各学科的理论纲要,更有大量的实践积累。
1953年,国家颁布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先后改版10次,其中1953、1963、1977三个版本的中药部分均留下了《本草纲目》的痕迹,其他版本亦受《本草纲目》影响。现代新药研究与开发多将《本草纲目》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大型中药文献专著编撰大多数也把《本草纲目》作为重要经典引用。
除医药行业外,文献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物候学、气象学、环境学、食品学、哲学、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文物学等学科领域,也将《本草纲目》作为经典。如《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医案医话400余首,每一首都是医学与文学故事相结合的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咏药诗的文化特色。书中还记载了大量民俗活动等,为后人研究古代民俗及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是“中国艾都”、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创建区和国家现代农业(蕲艾)产业园。艾草支撑起一条完备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图为2023年5月蕲春千人品尝艾粑民俗活动。(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 摄)
《本草纲目》问世至今,平均每2.2年就有一次翻刻印刷,是目前所知在国内外翻刻最多的中国科学著作。这表明,《本草纲目》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受访者简介:王剑,湖北中医药大学李时珍研究所所长,濒湖学者、教授。)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