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共同发展 >
百 花 齐 放 【上册】双柏县大庄镇:仙鹤古镇换新颜
发表时间:2023-01-29     阅读次数:     字体:【

仙鹤古镇换新颜

双柏县大庄镇

基本情况

双柏县大庄镇位于双柏县东北部,全镇辖1个社区、12个村委会183个自然村238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7985户25521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白、回、傈僳、壮、苗、傣、纳西、拉祜、蒙古共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777人,占总人口的58%。大庄镇有杨广古宅、柏子农家院等古建筑20余处,有省、州、县挂牌文物8处,“仙鹤古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大庄镇是文化重镇,仙鹤笙、青棚笙、龙鼓笙、老虎笙、大锣笙、灯夹戏等民族舞蹈影响深远,祭龙、祭虎、耍狮、耍龙以及各种民间小调广为流传,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鹤节”、省级文物苏氏祠堂。大庄镇是农业大镇,境内良田多,土地肥沃,是绿色农业、冬早蔬菜和水果等热作的理想产区,大庄因此获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大庄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两个引领”、做好“三篇文章”,实现千年古镇的美丽蝶变,各民族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华丽篇章。

大庄镇先后荣获“云南省卫生乡镇”“云南省廉政家风教育基地”“楚雄州红色旅游线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等殊荣,果合么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庄镇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撇坡村等33个自然村被命名为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庄社区被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9所学校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主要做法

抓住“一条主线”,把准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大庄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于全镇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做到谋划工作紧扣“一条主线”、宣传教育突出“一条主线”、示范创建围绕“一条主线”、检查考核对标对表“一条主线”。坚持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楚雄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双柏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倡议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两个引领”,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一是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政治基础。大庄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做到创建工作机构、人员、工作、督导“四到位”,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大庄镇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纳入《大庄镇2020—2022年9个重点工作100项任务清单》,常态化抓好创建工作。围绕县委“把每一个党组织都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要求,实现全镇55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模式,打造了“干海资—柏子村—大庄社区—尹代箐—普岩村”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二是坚持宣传教育引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基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讲堂、巡回演讲、文体活动、参观考察、座谈研讨及各类志愿者活动之中,延伸到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和各类宣传培训中,加强干部职工常态化教育。成立大庄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在全镇238个村(居)民小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2批次510场次,在全镇唱响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主旋律。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要求,开展“金种子”培育工程,全镇各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绘画、主题手抄报、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做好“三篇文章”,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效。一是做好“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文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庄镇素有“仙鹤古镇”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格局的古代建筑苏氏祠堂,拥有“诗书传家、读书是命”的苏祠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大庄镇依托“仙鹤古镇”“苏氏祠堂”“仙鹤笙”“青棚笙”等资源优势,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在苏氏祠堂修缮保护,杨广古宅、柏子农家院等古建筑提升改造,滨河公园、大庄“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建设新模式。在做“特”传统文化、做“实”特色产业、做“美”生态景观上狠下功夫,把田园变公园、把街区变景区、把农事变娱事、把民房变客房、把产品变商品,着力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赋予“仙鹤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新的功能、新的内涵,并将其打造成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载体。二是做好“民族团结+特色产业”文章,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庄镇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巩固传统产业与培育特色产业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同步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的特色产业,增加各族群众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共培育了云南农盛农业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发展青花椒、沃柑、芦笋、黄金荚、水果番茄等优质农产品,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培树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农业产品量增质优的发展格局。建成全县首个“盒马镇”,建成代么古“双柏县西瓜盒马战略直采基地”和“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嘉定综合试验站适应性示范基地”,在盒马鲜生电商平台推出大庄芦笋、“8424”西瓜、东方蜜香瓜、桃园黄金荚等系列高端农产品。三是做好“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文章,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大庄镇始终把维护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化服务、提升管理水平上用心用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事务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顺。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五治”融合的大庄路径,努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有方案、有制度、有活动、有保障、有成效的“五有”目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基层站所、进家庭、进广场“九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涵盖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

经验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刻领会“十二个必须”本质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关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抓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创建工作与促进高质量跨越发展、与改善民生深度融合,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必须始终坚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任务,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探索实践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增进“五个认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必须始终坚持用法律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及时梳理和调整完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民族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种社会关系,切实做到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的有机统一,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贯

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上一篇:百 花 齐 放 【上册】双柏县嘉镇: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下一篇:百 花 齐 放 【上册】双柏县妥甸镇:团结花开幸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