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民族团结花
同创幸福进步镇
双柏县大麦地镇
基本情况
双柏县大麦地镇位于楚雄州最南端,双柏县南部,在绿汁江北岸,镇域与本县的妥甸镇、法脿镇、安龙堡乡、爱尼山乡相邻;与玉溪市新平县的老厂乡、新化乡,峨山县的富良棚乡接壤。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22C左右。全镇辖9个村(居)委会119个自然村,130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族、白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黎族、壮族、土家族、佤族、瑶族、德昂族14个民族,常住人口92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是集山区、农业、落后、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大麦地镇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绚丽多姿。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之一、独具风采、享誉中外的“小豹子笙”就发源于大麦地的峨足村,彝文叙事长诗《塞玻谟》《月亮银儿子和太阳金姑娘》,彝剧史祖《阿佐分家》等,也是源于大麦地镇的底土村、下莫且法村一带。彝族医药奇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民族传统技艺彝族刺绣(堆绣)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独树一帜,代表队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运动会桂冠,“陀螺王子”木天光曾获五届全国民运会陀螺个人项目冠军。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节日查姆文化节和河口石宝村的象山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四弦舞、葫芦笙、阿噻调、嗦哩调、对口腔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此大麦地镇享有“查姆故里”和“陀螺之乡”的美誉。
大麦地镇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州、县有关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大麦地镇散杂居民族地区特殊性,围绕因地制宜抓重点,突出特色创新路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全镇呈现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民族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地区经济向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大麦地镇民族团结工作硕果累累:200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4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州委表彰为州级文明小城镇,201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省级文明小城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普龙社区进巴珠村、埂井村、峨足村委会各莫村3个村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普龙社区进巴珠村、埂井村、牛厩房村、峨足村委会峨足村、各莫村、河口村委会初都村6个自然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麦地派出所、司法所、学校等20余个站所、社区、村组被命名为州级或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示范社区、示范自然村。战斗村、初都村、各莫村、河口村4个村建设成为省级村庄示范村,峨足建设成为州级美丽乡村,邦三为县级美丽乡村。2021年大麦地镇陀螺代表队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陀螺比赛团体赛三等奖,2022年荣获云南省民运会男团金牌、女团银牌。
主要做法
强党建促民族团结。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大麦地镇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教育培训,推动民族政策学习和宣传宣讲广覆盖、无死角。充分运用峨山游击大队峨足整训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领导干部。以“五个融入”为抓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建党100周年“两优一先”评选表彰、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系列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严格落实“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要求,开展党员信教问题专项整治及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齐心协力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大麦地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熟悉本地情况、知晓少数民族风俗、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等优势,从村干部中培养提拔乡镇副科领导3名,共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胆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对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群众威信高的少数民族年轻优秀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进一步优化领导干部结构,畅通能上能下、能出能进渠道,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打造平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全面成长。全镇领导干部72名,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2名,占58.33%,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率89%,乡镇新一届党委委员少数民族占50%、新一届纪委委员少数民族占86%、党代会少数民族党员占88%,一批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基层班子中,带领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强人才促民族团结。大麦地镇紧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抓紧抓牢“支部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用党员带动各族群众,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一是抓好支部建设这个基础,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全镇9个村党总支、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班子,提升抓党建谋发展的能力,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经济转型的先锋队、团结和谐的维护者。目前,全镇9个村“两委”班子成员79人,其中党员66人,少数民族干部79人,占比100%,村级党支部27个,党员662人。抓好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以人才振兴推动繁荣发展。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以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为对象,多措并举提高其党性修养及业务能力;实施“人才夯基”工程加大人才回引力度、建强“青年人才党支部”,制定执行青年人才一对一帮带培养计划;实施“专家助力”工程,邀请人民艺术家李生福返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工作,借助专家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品质;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坚持“三个培养”(把民间艺人培养成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着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大麦地镇有33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人(查姆),省级2人(陀螺、阿嚷调),州级2人(陀螺、查姆),县级28人。二是结合沿江企业发展实际,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党员实训基地等引领作用,积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前共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3000余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90余人,民族地区群众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通过传承人加大带徒力度和不断挖掘本土人才和民族文化爱好者,邀请参加各级文化活动,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实做广打牢群众基础。加强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每年传承人或老师同镇中心校师生们共同开展民族文化培训,开设阿噻调、彝族刺绣、陀螺等培训班,打造出独特的学校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不断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遵照传统世俗,举办丰富多彩的元旦“开街节”、河口“象山节”等节庆活动,展示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族风情等民族元素,让游客、群众体验彝族查姆文化独有的魅力。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力度,对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习俗、民族饮食、民族服饰要素进行搜集、挖掘、包装,传承优秀经典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经验启示
发挥区域优势,找准定位促发展,增强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大麦地镇结合少数民族人口占94%,是典型的民族聚居区域的实际,重点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沿江村组、特色民居建设推进较早以及民族文化浓郁、民族产业相对发达的村组为主样板,充分发挥区域示范、典型带动的作用,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格局。同时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大麦地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向好发展。
发挥产业优势,提质增效谋跨越,促进民族地区增收致富。紧紧围绕“一县一业”和全县“一园区六片区”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布局,大麦地镇依托地理环境、发展基地和资源禀赋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持续培育壮大热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推大麦地镇实现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镇阔步迈入乡村振兴新时代,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发挥文化优势,强化引领激活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查姆故地,陀螺之乡”品牌打造,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牢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群众基础。《查姆》、陀螺、堆绣、阿噻调等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万家,利用民族、民俗文化凝聚人心,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致力于把传统文化大众化、通俗化,服务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激发全镇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