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意识促振兴团结奋斗谱新篇
双柏县安龙堡乡
基本情况
双柏县安龙堡乡辖1个社区、7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回、白、傣、壮、黎8个民族,总人口90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5.8%。乡内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彝族笙舞之乡”“花鼓之乡”“四弦之乡”等美誉,“四弦王子”李富强曾经将彝族四弦舞跳进了人民大会堂,“双柏彝族花鼓文化节”入选2021年全国“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安龙堡的四弦、花鼓舞正走向全省全国;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这里有被誉为“人类起源长廊”的200公里“恐龙化石带”,素有“恐龙家园”的美誉;有完整记述家族姓氏传承的“施氏家谱”,人物记载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安龙堡乡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滇中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留下了“中共仁德区工委遗址”“新街十三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见证着安龙堡乡人民
长期奋斗的发展历史,保留着最有分量的人文景观。
安龙堡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拥护核心,心向北京”创建导向,以“强化共同、促进认同、争创示范”为总思路,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来抓,在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中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安龙堡村等10个自然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洒冲点村、下岔箐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主要做法
抓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力”。安龙堡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工作领导小组,科学统筹协调,及时解决人、财、物等困难,强力推进工作措施落实。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丰富“党建+民族团结”内涵。柏家河、六纳等村积极探索“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三方收益型经济发展新路子,让各族群众与党员干部一同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抓学习教育培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力”。安龙堡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乡党委、乡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委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作为乡党校培训必修课,开展常态化教育;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户长会、群众会等多种方式,对群众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全乡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实现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法规知晓率高于90%,广泛凝聚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共识。
抓交往交流交融,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一是明确“1234”工作思路(一核:以安龙堡集镇为核心示范区;两轴:以柏家河、新街、它宜龙至乡集镇和乡集镇至法念、说全、六纳、青香树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轴;三园:1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打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园、乡花鼓文化公园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各中心学校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四基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宣传阵地、示范基地、体验基地),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站所”“进村组”“进红色基地”“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园”“进家庭”等活动,2020年,安龙堡乡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二是引导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相关内容融入“花鼓说唱”“四弦弹唱”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中,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根植于心。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法宣传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文字通”促“文化通”,“文化通”促“心相通”,促进全乡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三是以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为目标,加强对全乡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60户搬迁农户1290人的管理服务。通过公益岗位设置、龙头企业带动、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提供公平就业创业平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社区)管理和公益活动,真正融入新环境、新生活。从群众居住生活、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稳步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抓经济社会发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力”。安龙堡乡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一是强基础。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8%,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彻底解决,用电条件得到全面保障,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坡耕地治理和沙坝地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兴产业。围绕“养好猪牛羊、种好药蔬粮、抓好务工郎”的发展思路,引进9家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建立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带动各族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收致富,2021年全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00元。三是惠民生。五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462.95万元,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医疗卫生及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民政救助工作精准落实,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升学率100%,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四是美环境。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小康庭院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改善,全国卫生乡镇争创正在加速推进,“花鼓四弦特色小镇”规划有序推进,集镇靓、农村美迈出历史新步伐。五是治乡村。建立健全基层网格化工作机制,加大社会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化解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推进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森林火灾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阻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各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经验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安龙堡乡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始终,树立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念,将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开展多形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通过党建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法治文化等交流碰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享受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典范”的浓厚氛围,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各民族大团结的崭新姿态构筑团结、和谐、幸福的安龙堡。
坚持比学赶超。安龙堡乡积极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大比拼”内容,纳入乡村组三级考核,明确管理目标、工作目标、考核目标,做到年初定目标,过程有督查,年终有考核,形成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服务人性化、干群心贴心的良好氛围,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得以落细落实。坚持加快发展。安龙堡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强基础兴产业为抓手,不断强化基础和产业支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跑出了跨越发展安龙堡速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