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浇开幸福花
南华县龙川镇
基本情况
龙川镇地处南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9个村(社区)408个村(居)民小组30463户8365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决定了龙川历史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融汇性。2014年,岔河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龙川镇被评为楚雄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目前,龙川镇共有省级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寺观教堂1个,州级示范村7个、州级示范寺观教堂7个、州级先进个人1人。近年来,龙川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推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主要做法
强化组织建设,铸牢民族团结进步堡垒。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龙川镇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广泛听取各民族群众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明确细化工作措施,把民族工作作为政治责任印在心上、扛在肩上。二是注入“红色基因”。紧紧牵住基层党组织“牛鼻子”,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团结全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示范创建为统领,把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点,形成党政主抓、村组共抓、全民参与的“大创建”工作格局。四是营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通过标语、大屏幕、文艺演出、文学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创建活动开展。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宗教知识及理论政策宣讲,从小培养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营造“人人在讲民族团结情、人人在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在办民族团结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为全镇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
锚定党建领航,注入民族团结进步活力。始终把巩固基层党的领导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根本。一是抓实责任落实。把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镇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建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促党建上来,以责任制落实为抓手,形成“双推进”工作合力。二是深化思想理论武装。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021年至今,共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0次,共752人次参学;各支部利用“三会一课”组织学习2000余次;班子成员讲党课39场;召开群众会宣传各类政策100余次;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9期。三是全面加强支部建设。全镇实现了167个党组织全面达标创建,村民200人以上或党员10人以上的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四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严格把好政治关,把政治觉悟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配到干部队伍中来,不断拓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渠道,强化基层干部致富能力培训。目前龙川镇班子成员共有少数民族6人,占43%,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共有少数民族8人,占28%。
抓实民生实事,补齐民族团结进步短板。抓基础建设,补齐民族事业发展短板。一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时对巩固好5个脱贫村593户2267名脱贫人口成果进行分析研判,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三级联动防止返贫风险工作机制,做实线下监测帮扶。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40万元建设太阳能路灯和党员活动室项目,投资448.5万元实施坝塘清淤、人畜饮水、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20万元实施路灯及深水井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在岔河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实施龙泉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一大批项目的建成为龙川镇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坚决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组建四级网格,全面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开展宣传763场次4.7万人次。四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6期,培训劳动力82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09万个,安排建档立卡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1人。全年发放临时救助202户667人23.77万元。认真落实“雨露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惠民措施,贫困家庭在校学生100%获得资助。
突出产业培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达7.21万亩,总产达1912万吨;培育优质蔬菜基地0.5万亩。二是稳步推进烟叶生产。烤烟种植面积1.22万亩,完成烟叶收购总量169.3万公斤,均价达32.77元,圆满完成年初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建成石门生猪养殖小区、河硐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等26个特色产业种养殖基地。强化“造血”功能,走“党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带动农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全镇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9个,上庄科村蔬菜产业入选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录。
深化文明建设,孕育民族团结进步新风。一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着力推进文明养成、培育文明风尚。发放宣传折页2000余份,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健康等公益广告100余块。二是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聚焦民族地区群众普通话交流障碍,开展“双语”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践行文明新风带头人,以美丽庭院、最美家庭、身边好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由表及里,从外向内,通过人居环境“洁净美”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弘扬文化传承,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一是大力弘扬社会正气。龙川镇现有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琴制作工艺传承人李树明为代表的17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通过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宣传民族团结典型去启发人、激励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进一步树牢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好的观念,使民族团结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镇229个文化活动室、95个农村体育场地、35个农家书屋、16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传习所的建设管理。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组建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77支4164人,2021年共演出约144场次,观众约2.9万人次。
经验启示
坚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索出一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新路子。
把民族团结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融合相促进,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