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
共绘民族团结花
南华县沙桥镇
基本情况
沙桥镇史称“凤山镇”,地处南华县西北部,龙川江上游,距县城19公里,东连龙川镇,南靠五街镇,西邻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北接姚安县弥兴镇和太平镇。全镇国土面积363.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220个村民小组,12917户3543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傈僳、回等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3.7%,民族文化多彩,历史文化悠久。
主要做法
强化组织抓创建,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沙桥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学习英雄人物事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共同扛起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责任。
沙桥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组织、人员、机制保障到位。结合镇情、村情、民情实际,对照中央和省、州、县创建要求制定方案,做到目标要求细化到点、责任分解任务到人。及时召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议精神,让各族干部群众知晓创建目标要求,做到全民参与。按照“十有”标准,制定《沙桥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工作责任清单》等11个责任清单,召开专题会议对“十有”责任清单逐一讲解,明确镇、村两级负责人、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突出主题抓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双推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民族团结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一是抓好学习教育。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抓好学习教育。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会议、干部职工会议等深入学习县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镇干部职工及村组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等规作为干部职工的必学内容,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抓好宣传教育。利用讲座、广播、墙报等形式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三是抓好活动教育。坚持把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国旗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五进”活动等,通过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电视专题片展播等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紧扣繁荣发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累计组织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政策宣讲210场次14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抓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向心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镇脱贫出列,完成420户1619人脱贫任务,激发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2018年以来实施文物保护项目3个,新建农家书屋5个400平方米、农村文化网络学校5个、文体活动广场14个9180平方米,为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及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
突出团结和谐。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街道、镇村主干道设置固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和扫黑除恶宣传标语337条、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画册400张、宣传折页3600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手册和致农户一封信各3600份,做到户均1张(份)政策清单。开展“沙桥清风”法治宣讲、民族团结进步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机关微信群、QQ群等载体,大力宣传、学习、掌握扫黑除恶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动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地缘优势和民族认同感优势,在田间地头、劳作间隙与村民交流,加大对民族宗教政策、扫黑除恶政策宣讲力度,实现民族团结和扫黑除恶政策宣传覆盖率100%。强化守土强基底线思维,健全完善民族信仰突发事件、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涉邪教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预案,扎实抓好边境反渗透反分裂工作,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筑牢守土强基钢铁屏障。
夯实基础抓创建,促进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突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村企共建、村组共建五种创建方式,扎实抓好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建设。2015年以来共争取项目资金1.34亿元,实施农村道路、学校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极大改善了全镇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就学就医等条件。全面落实参战民工民兵补助、因战伤残补助、优抚金发放、居家养老、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保障各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国家的边境惠民政策。多年来,沙桥镇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实施集镇供水提升改造、安全饮水保障提升改造工程、扶贫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天申堂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行“八个一”机制,全面发挥党建在河湖治理、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将河湖治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筹资40万元,苦战20天,全面完成沙桥辖区11公里河段“清四乱”工作,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捐资10万余元开展河岸绿化,制作村民小组活动室河湖治理宣传海报100张、宣传展板12块,倡导文明新风;组建19支工作队、8支总攻先锋队,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翻身战、攻坚战、决胜战,通过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着群众干,坚决实现“一月见成效、二月出精品、三月换新颜”的目标。改善沙桥镇环境卫生及道路、垃圾清运基础设施,基本公众服务能力得以增强。
丰富载体抓创建,加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丰富创建。利用春节、于栖么萝卜节、洋芋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日,广泛开展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建少数民族文艺队,积极参加县农村文艺会演,开展文艺交流,让各民族群众在文体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大团结。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进学校”系列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书籍,弘扬传承各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境内有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佛教文化、凤文化等,每年举办本土民间聚会等,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同时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民族民间自办节庆活动。保护、传承独具沙桥特色的“沙街调”民族文化。全面摸排调查全镇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精心挖掘整理。目前有于栖么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沙街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栖么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以三弦舞、阿苏者为主的传统歌舞,涵盖垛木房、姑娘房的彝族传统民居,有500多年历史的火草麻布彝族服饰、刺绣文化等;沙街调是沙桥坝子间的汉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歌谣,调子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歌词,体现了各民族间的大融合,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