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山歌嘹亮
友谊花朵满园飘香
南华县红土坡镇
基本情况
红土坡镇位于南华县西部、礼社江上游,境内有全县海拔最高的打卦山,东面与楚雄市树苴乡接壤,西面与罗武庄乡相连,北面高山与一街乡相连,南面与五顶山乡隔江相望,与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毗邻。镇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1066米,森林覆盖率达69.08%,立体气候明显,是南华县山区乡镇的集散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158个自然村3270户13379人,有汉、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占23.26%。镇政府距县城115公里,有耕地总面积34753亩。镇党委下设10个村党总支,7个机关党支部,5个“两新”组织党支部,40个农村党支部9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12名。
主要做法
举旗帜健全机制引领创建。红土坡镇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科学编制创建规划,精心制定《红土坡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实施方案》,重点对创建工作的目标、内容、举措等作出全面部署和任务分工,推进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县级挂点联系领导、镇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性深入镇、村、组开展实地督导检查,构建了“督查督办、目标考核、问效问责”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有人督办。同时,红土坡镇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为目标,开展了以学习宣传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的学习教育,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纳入普法规划,充分利用“法律七进”“法治宣传月”等宣传契机,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进行重点学习宣传,在全镇努力营造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良好氛围。
接地气让创建贴近基层群众。红土坡镇高度重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齐抓并进,逐年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体活动,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品牌。结合每年送戏下乡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物资交流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尊重历史、弘扬传统,唱响“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民族团结主旋律和“共产主义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五好”时代赞歌。
瞄靶心着力保障民生。近年来,红土坡镇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办实事、千方百计办好事,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2016年至2021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58万元、农村低保金67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438人,发放救助资金120万元;发放农村临时救助金313户1181人20万元、现役军人家属优待金189万元;救灾大米2.5万公斤;发放高龄老人补助金177万元;特困人员及孤儿救助共2人。发放救济粮5吨、寒衣540套、寒被550床。累计就业培训5000人。
重治理保一方和谐安定。团结稳定是各民族发展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群众之福,为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全面深化“平安互助”“法治互助”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红土坡镇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两高”两部《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推动“雪亮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安装监控摄像头1250个,在各村张贴扫黑除恶、国家安全宣传喷绘65张,在全镇主要道路和各行政村显著位置悬挂横幅60条,设置LED宣传屏13块,在重要时间节点,全天候滚动播放宣传标语。3年来,全镇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件次,化解率达100%。多年来,镇内未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这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范、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走基层让创建成果惠及群众。为进一步落实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安排部署要求,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干群联合、多措并举、迅速行动,全力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通过集中整治,全镇的环境卫生面貌较以前有了更大的改进和提升。大力营造了“改善环境、人人有责,净化红土坡镇、人人动手”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整治工作实现从全面推进向精细化转变、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从村庄道路向户内及人的精神面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