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共同发展 >
百 花 齐 放 【上册】南华县五顶山乡:石榴花绽放在山乡
发表时间:2023-01-29     阅读次数:     字体:【

石榴花绽放在山乡

南华县五顶山乡

基本情况

五顶山乡位于南华县南部,距县城13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90.8平方公里。东面、北面与县内红土坡镇隔江相望,南面与县内马街、兔街两镇接壤,西面与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德苴乡毗邻。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87个村民小组、152个自然村,2021年末,总户数3549户,人口10076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等民族,其中:汉族5875人,占总人口的57.2%;彝族3304人,占总人口的33.2%;回族897人,占总人口的8.9%;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8%,民族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等特点突出。

近年来,南华县五顶山乡牢牢把握民族团结工作主线和方向,强化党建引领,找准切入点,明确出发点,抓好突破点,汇聚工作要素,调动团结动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精神基础、实践基础,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架起“连心桥”,绘就“同心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要做法

突出党委统领,铸牢民族团结之“灵魂”。“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五顶山乡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关要求,确立了做好民族工作、讲好民族故事、建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目标,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抓住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坚持“两个共同”的理念,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龙头”作用,带动党总支、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等形式,开展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的学习贯彻,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不断推动民族团结纵深发展。

突出振兴发展,夯实民族团结之“根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致富脱贫,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近年来,五顶山乡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举全乡之力应对经济下行不利形势,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促进社会经济民族事业发展。一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和资金,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累计投入资金4100余万元,实施县乡村道大中修52.33公里,完成通村路面硬化15条,新建村组公路6条。全乡公路里程达187.69公里,村组公路硬化率达66%。累计争取水利设施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相继实施了五顶山乡集镇供水、抗旱应急工程、农村“五小”水利等项目,有效解决了6个村委会87个村民小组2018户9081人的饮水困难和6800亩耕地灌溉问题。累计投资380万元完成了农贸市场建设和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及管网升级改造,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投资40余万元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推进全国卫生乡镇创建工作。二是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投资100余万元新建新村村委会、柳德村委会办公楼,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和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投资490.78万元,建设完成牛丛村委会渔坝塘村民小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在少数民族村新建12所党支部活动场所;投资26万元,修缮6所清真寺民族文化活动室。投入财政资金130余万元,创建1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组,创建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清真寺。三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动态监测,消除风险户、巩固提升脱贫人口脱贫质量。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和有组织外出务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强化就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带动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年内实现3个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5万元。

突出产业培植,增强民族团结“内生力”。产业是民族团结的“根”,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五顶山乡以解决各民族“增收难”为突破口,围绕“稳粮烟、强畜牧、培果蔬、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民族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集体组织、大户带头、群众参与”的原则,盘活各民族发展资金,把种植养殖业、果蔬食用菌、劳动力转移、中药材种植等作为各民族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进行精心培植。一是遵循固本强基原则,持续巩固壮大烤烟产业和传统种植养殖产业。二是依托立体气候、资源禀赋优势,培育中药材和果蔬产业,在低热河谷地区发展蔬菜种植3250亩、冬早豆类1565亩,沃柑种植200余亩,在高海拔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250余亩,建成食用菌培育基地1个。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一村一品”思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乡高效农业面积达18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8.15万亩,民族特色美食品牌进一步打造树立,各民族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突出文化传承,构筑民族团结“精神家园”。以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运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党群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认知认同与实践养成并重,利用悬挂国旗、喷绘、布标等方式,在“融入”二字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三是坚持文化惠民,强化民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站6个,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室24个,配备广播等器材24套,组建民族文艺队1支,以各级组织和文艺队为载体,利用民族节日宣传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引导群众深化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认识,广泛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经验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扭住民族团结进步之核心。五顶山乡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始终,推进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将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开展多形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振兴发展,夯实繁荣发展之基础。五顶山乡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强基础兴产业为抓手,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保持稳步增长,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打牢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顶山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运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党群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乡镇、进村组、进寺观工作,不断规范村规民约,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纳入村规民约“第一条款”,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铸牢了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精神之魂。

 
上一篇:百 花 齐 放 【上册】南华县马街镇: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下一篇:百 花 齐 放 【上册】 南华县红土坡镇:民族团结山歌嘹亮 友谊花朵满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