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南华县马街镇
基本情况
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镇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交界,西南面背靠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5公里,海拔1850米、全镇国土面积178.36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244个自然村,是一个由汉、彝、白、回等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聚居乡镇,总人口173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2021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3767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49元。
主要做法
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民族政策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进行,有力推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民宗专干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态势,为创建工作的有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二是健全监督机制。结合全镇实际,按照“党政齐动手、各尽其责”的原则,与各村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定期查台账,年终进行考核排名,树立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了争先恐后、争创一流的创建氛围,促进了全镇创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三是加强分析研判。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统领,强化影响民族团结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坚持以经常性排查为主与集中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开展信访问题集中大接访大化解活动,努力把各类突发事件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牢牢把握宣传教育这个基础。紧紧围绕民族工作主题,深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民族团结工作的宣传教育机制,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一是深刻认识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将其纳入全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及省、州、县党委民族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认识,增进共识。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学习宣传方式,采取座谈交流、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对学习贯彻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二是抓好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以及微信群等新媒体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进行多视角、多领域、全方位学习广泛宣传,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知晓率,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新颖性和针对性,使《条例》《意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四是利用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及春节等传统节日等契机,认真组织好“歌手回乡演唱会”“陀螺竞技比赛”“跳歌篝火晚会”“正月初二出行集会”等活动,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人予以表彰。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在马街村委会、波罗村委会各修建陀螺基地1个,陀螺比赛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的节日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这个根本。依托马街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打牢物质基础、增强保障功能,努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投入资金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二是民生福祉持续增强。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5亿元,实现13个村委会1696户农户6496人全部稳定脱贫;投资1789万元,实施了村级卫生室和马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改扩建、马街镇中心卫生院基层心脑血管病救治站建设、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学校校舍建设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及文化活动室建设等一批项目;接受援滇资金1082万元,完成沪滇协作扶贫项目17个。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医疗卫生及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民政救助工作精准落实,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升学率100%,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路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垃圾清运和村庄保洁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干部规划家乡”活动,有序开展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生态文明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四是产业发展形势良好。结合全镇资源、气候、环境等优势,围绕林果、种植、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巩固好核桃、花椒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培强林下中药材、热带经济林果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带动各族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收致富。
牢牢把握团结稳定这个重点。一是深入推进平安马街建设,严打严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认真抓好人民调解、初信初访和信访积案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平安建设成果持续巩固。二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十进”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家庭等活动,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全面深入学习民法典,普法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排除工作,持续抓好道路交通、森林防灭火、校园安全、消防安全、农机具安全等专项整治,全镇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可控,社会大局稳定向好。四是把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在县镇人大、政协换届选举中,按比例安排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围绕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验启示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近年来,马街镇坚持“三化互动”,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始终注重各民族间的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提。马街镇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各族干部争做表率,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保证。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注重落实民族政策,贴心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有力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干部团结共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和深受各族人民拥戴的优秀干部,是马街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