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谋发展
携手并肩圆梦想
姚安县栋川镇
基本情况
近年来,栋川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镇情实际,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建和谐、抓生态、美家园”,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实施省级重点村、省级民族特色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涉农资金整合、文化活动室建设等项目 164 项,树起了美丽乡村示范标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民族团结、乡风文明、富民强镇迈出了坚实步伐。栋川镇坐落在姚安县坝子中部,国土面积为 127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 63855 亩,平均海拔 1870 米,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独具特色的县城中心镇。全镇辖 21 个村(居)委会、157 个自然村、374 个村(居)民小组,共有 20756 户 95628 人。
主要做法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高位推动。栋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的要求,认真抓实做好民族工作、讲好民族故事、强化民族团结的示范创建任务,把民族工作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抓住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坚持“两个共同”的理念,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形成了党政主抓、村组共抓、全民参与,上下一盘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格局,为全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堡垒。
突出政策宣传,共筑共有精神家园。在日常工作中,栋川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为认真开展好创建工作积极营造氛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方面开展学习教育 ;充分发挥“初心学堂、栋川讲堂”等阵地作用,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个牵手”“四红工程”“五力同提”“三个突出”“五聚五强”“五组一联”“三转一提”等示范点观摩学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坝子腔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剧目,对各族群众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同时,结合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抓实产业培植,共享民族团结发展成果。栋川镇以解决各民族“增收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聚焦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之乡。2021 年,在确保粮经作物种植 18.59 万亩、烤烟收购 325 万公斤的基础上,加快“菜果花”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完成蔬菜净种植面积 6.48 万亩,实现产值 3.54 亿元 ;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经济林果种植 1.4 万亩,挂果 1.1 万亩 ;完成 3501 亩花卉种植,实现产值 0.58 亿元。培育规模养殖户 214 户,实现生猪出栏 7.4 万头、牛出栏 0.68 万 头、肉羊出栏 0.66 万只、家禽出栏 63.1 万羽,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民族团结促进了产业发展,群众富起来了,团结友爱的各民族大家庭更加和谐。
经验启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栋川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脱贫致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为指导和方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和资金,深入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公共活动场所改造建设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改善民生保障,保持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是关键。社会和谐稳定是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石,栋川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把发展成果充分转换到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上,体现到惠民生、促和谐上。共同凝聚起基层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推进乡村治理,促进民族地区美丽宜居是目标。文明风貌要靠文明精神来体现,只有改变陈规陋习,才能更加增强自信、增进互信,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栋川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以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美丽县城”建设和农村“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乡治理水平,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以及社会公德素质,推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