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民族团结结硕果
姚安县太平镇
基本情况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太平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质增效,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太平镇位于姚安县南部,东与牟定县凤屯镇、本县前场镇接壤,南与南华县龙川镇相连,西与弥兴镇、官屯镇交界,北与栋川镇相连。蜻蛉河、南永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有 14 公里。太平镇国土面积 154.25 平方公里,辖 5 个村民委员会,54 个自然村、83 个村民小组。截至 2020 年末,辖区总户数 2915 户,总人口 9763 人,其中彝族 6745 人,占 69.08%。近年来,太平镇党委、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
主要做法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健全机构,强化领导。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和睦”的总体目标,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宣传发动,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初步形成关系顺畅、措施到位、责任落实、沟通衔接、运转有序的创建工作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到位。研究制定《太平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推进步骤,真正做到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动,保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太平镇筑牢各村委会宣传阵地,依托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栏、宣传牌,开展走访入户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群众会议、党员干部会议等有利时机,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大力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民生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抓产业培育促创建。围绕“稳粮烟、兴果蔬、强畜牧”目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烟草为支柱,以果药和畜牧养殖为重点,以蔬菜、魔芋、蚕桑、食用人工菌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抓脱贫攻坚促创建。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认真落实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11 个扶贫专项行动,落实好“16 个到村到户”脱贫攻坚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持续落实好精准扶贫措施。全镇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向“打好”迈进,实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零返贫”“零新增”目标。三是抓基础设施促创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035 亿元,包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长期存在的饮水难、用电难和村集体经济匮乏问题,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四是抓民生事业促创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和民政优抚工作 ;全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保持在 95% 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五是抓和谐建设促创建。坚持依法治理和严厉打击方针不动摇,扎实推进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包保责任制,加强各类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治理,全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六是抓人居环境促创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镇村卫生管理,实行门前“三包两禁止”责任制和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镇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显著改善。大力实施镇村亮化工程,方便了群众夜晚出行。实施村庄美化工程,加大了危旧房改造力度,镇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一是不断健全完善“一网两单”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场所和民间信仰点的管理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民族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资源,推进民族调解工作高效化。三是通过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控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社会风险、出台处置措施,有效预防打击违法犯罪。四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五是以“反渗透、反邪教、反恐怖”为重点,强化政权意识,树立执政理念。六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七是以开展“四万三进”活动为契机,动员全镇干部职工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入农户,了解各民族群众的烦心事、热点事、期盼事,提出方法、找准目标、拿出行动为民解忧为民办事。不断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验启示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思想教育”这个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专题学习教育、网络媒体宣传、巡回政策宣讲、干部进村入户讲解等方式,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革命历史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紧紧扣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旋律。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自觉做到在工作、生活、交往中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和习俗。加强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体现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本土文化和家乡的认同。
坚持治理在基层,不断夯实“和谐稳定”这个保障。完善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多方参与、系统治理,注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注重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 ;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新事新办,塑好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