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共同发展 >
百 花 齐 放 【下册】元谋县江边乡:民族团结华光灿 别有天地新江边
发表时间:2023-01-29     阅读次数:     字体:【

民族团结华光灿 别有天地新江边

元谋县江边乡

基本情况

江边乡位于元谋县中北部,距县城 29 公里,全乡国土面积 252 平 方公里,最高海拔 2835 米,最低海拔 945 米,立体气候明显。2020 年 末,全乡辖 8 个村委会 54 个村民小组 1.73 万人。“十三五”期间,实 施易地扶贫搬迁和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后,现有 6 个行政村,24 个 村民小组,总人口 2444 户 9206 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傈僳等 17 种 民族,少数民族 5283 人,占总人口的 56.50%。卡莫、阿卓、中村、盐 水井 4 个村委会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全乡少数民族人口占 30% 以上的 自然村有 16 个。2020 年被楚雄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定为“脱贫攻坚 先进集体”。2021 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 体”,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和“省级卫生乡”命名。

主要做法

抓机制,实现示范创建的制度化。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 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配备 1 名专职创建工作干 部,村委会设信息员,创建工作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江 边乡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实施意见》,确定“1+4+N”创建工作思路,树立以启宪村为示范引领,阿柱河、小平地、金马、大卡莫村 为带动推进,全乡各村组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 ;建立起了涵盖少数民族 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 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有效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善挂点联系、包村包片工作制度,全乡 11 名 科级干部挂点联系村委会,67 名职工挂点联系村小组,6 个县级单位挂 点联系 4 个村委会,近千户各族群众得到各级各部门帮扶。 抓宣传,促进示范创建的社会化。针对示范创建的广泛性、群众性 特点,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理念,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全乡宣传思 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共同研究策划、同步组织推进。深入开 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十进”活动,促进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 彻落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利用“小 喇叭、大广播”“花灯剧”、新媒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三会 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努力实现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法规全民知晓。 抓结合,增强示范创建的实效化。

在全乡“一振兴、两搬迁、保 稳定”的工作大局中,为增强示范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江边乡坚持 抓好“四结合”。一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积 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发展。2017 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 资金 1.16 亿元,实施扶贫项目 74 个,新建基础设施 112 件,硬化公路 20.4 公里,架设水网 71.73 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240 户,组织转移 劳动力就业 3.58 万人次,扶持产业发展 732 户,雨露计划资助 567 人 次。全乡产业结构形成“粮、菜、果、烟、畜”五大农业产业,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乡 6 个贫困行政村出列,2788 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12万元。二是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 实际问题,将金沙江沿岸 5 个村委会 12 个村民小组 1814 人搬迁到甘塘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11 个易地扶贫整体搬迁村组实现了美丽 乡村建设目标,甘塘安置点被评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三是与水电移 民搬迁安置相结合。江边乡是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主 战场,搬迁任务占全库区 35.6%、云南岸 59.8%。自 2017 年正式启动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以来,全乡干部职工和村组干部发 扬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百折不挠、废寝忘食 ;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 家、倾力支持,5 个村委会 25 个村小组 3134 户 10626 人移民群众如期 搬入甘塘、瓦渣箐、启宪安置点,完成生产用地分配 9483 亩,累计兑 付移民后扶直补资金 597.18 万元,三个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移民生产稳步发展,移民搬迁成果持续巩固,为大国重器建设作出了江 边贡献。四是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涉及面广、涉 及人多,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给江边乃至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全乡上下以落实“4+2”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为重 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村组干部作用,抓实移民人口的分解 及安置点土地分配工作,多措并举解决好移民搬迁中土地征用、财产补 偿、库底清理等各种矛盾诉求,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

抓活动,引领示范建设的规范化。在开展创建工作中,江边乡紧 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始终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 法、典型引路法”,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 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大力实施“十二个一”工作法,着力 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点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推进全乡民族团 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机关,以“学习民族政策法规、服务各族人民群 众”为主题,推进机关的创建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形成学习掌握民族政策法规,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良好氛围。在乡村,以“村容 整洁、乡风文明、邻里和谐、生活富裕”为创建目标,以少数民族特色 新村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示范乡村创建活动。在学校,认真贯彻落实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设立民族文化周,组建民族舞 蹈队,在中小学校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 教学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在宗教 场所,以“爱国爱教”为主题,在全乡 9 个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五进” 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宗教场所。截至目前,江边乡已 成功创建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1 个。 抓特色,引领示范建设的本地化。江边最大的优势是移民新城和红 色文化、民族文化,最好的资源是江水、山林、热坝。全乡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保护、治理、美化“三篇文 章”。“保护”就是对 1.2 万亩沿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着力打造金沙江 最美岸线 ;“治理”就是建立集镇、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推进农村 “厕所革命”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美化”就是对道路、庭院、公共场 所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对启宪集镇民房外立面进行特色打造。目前,江 边已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和省级卫生乡命名,成功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 2 个。启宪集镇依托大炸豆腐、傈僳族水酒、江边荞饼、水米线等州级 “非遗”产品,打造独具江边特色的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同时,将“红 色和民族文化”“金沙湖水资源”融入全县康体养生体系,推进农业、 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特色集镇 + 美丽乡村” 的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把江边建设成为云南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 化旅游强乡。 抓督导,引领示范创建的日常化。细化考核标准。对示范创建标准做了明确规定,细化工作任务、实化工作举措、强化责任落实。抓好专 项督查。乡示范创建领导小组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注重加 强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开展示范创建情况的检 查督导,发挥监督检查对示范创建工作的促进作用,及时解决创建中出 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江边乡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始终, 以“十二个必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将党建工 作、意识形态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推进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 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的原则,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和最大政治优势,以党员干部 为主力军带动广大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践行“三个离不开”,以红色文化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增进共 同性”的有力抓手。 坚持高质量发展。江边乡立足资源禀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 发”。通过引导各民族群众生态资源共享共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建设,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江边乡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绿水青山 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在做好“长江十年禁渔”、“退耕还林”的同 时,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引导资金、土地 等要素向绿色环保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坚持“一盘棋”工作思路。以“1+4+N”创建思路统筹力量,形成 以点带面,围绕核心带动推进,学校、卫生院等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 完善挂钩联系、包村、包片工作制度,整合干部力量,做到民族团结从 乡到村再到组,有人管有人抓,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同建共享”的示范创建良好格局。同时,高 质量编制村庄规划,保护乡村特色风貌,为民族特色村庄建设奠定坚实 基础。 坚持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法治活动延伸到边远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 居区,增强群众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法律素养,切实保护各族群 众合法权益。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工作做在平时,把问题解决 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 指导协调,积极引导民族宗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定期开展民族 宗教领域形势分析研判,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上一篇:百 花 齐 放 【下册】 元谋县姜驿乡:育团结之花 结幸福之果
下一篇:百 花 齐 放 【下册】元谋县新华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