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新闻 >
“三堵墙”前述党恩、话巨变丨牢记嘱托 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答案
发表时间:2025-07-25     阅读次数:     字体:【

  “土坯墙指的是过去的苦日子,住的是土坯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饮水困难……”

  “砖瓦墙代表现在的好日子,打通致富路、引来幸福水、共圆安居梦……”

  “花瓣造型的石头墙紧紧聚拢,象征着我们村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

  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口的“三堵墙”景观前,村史馆讲解员佟亚君向人们介绍元古堆村的山乡巨变。

  曾经的元古堆村,是村民喝口干净水都是奢望的“烂泥沟”,交通闭塞、产业匮乏,“喝黄泥汤、走羊肠路、住茅草房”是村民生活的生动写照。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65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2013年2月3日,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看望乡亲们。

  当天的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在老党员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习近平总书记从墙根处的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他对乡亲们说:“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引洮供水”这项利民工程结出累累硕果。以前的村民,想喝一碗干净水太不容易。如今,在家拧开水龙头,随时随地都有甘甜的水喝。

  “十多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积极探索‘党建+铸牢’创新实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说。

  元古堆村的蝶变过程中,产业发展是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刚起步时,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村里的党员们身先士卒,带头参与村庄建设,带头发展产业。

  村委会主任郭连兵,曾是乡亲们眼中耿直的“倔驴”,如今却成了带领大家致富的“领头羊”。他早年从事中药材加工,率先脱了贫。2013年,定西市选派一批有致富愿望的青年到福建农村培训,郭连兵有幸被选中。学习归来,他的见识和思想有了巨大变化。

  “我不能只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还得考虑全村人的生活。”郭连兵说,他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谋划,带领村民立足本地优势,大力推广中草药种植。

  如今的元古堆村,围绕“农业优先、农旅赋能”的定位,除了种植中草药外,还发展起了百合种植产业,建设标准化百合种植基地15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种植百合2500亩。2024年,元古堆村百合种植户户均增收8万元以上。

  “路通了,房新了,水净了,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建设红红火火,娃娃们干劲也越来越足、越来越有出息。”今年71岁的村民韩生荣说。

  旅游业也渐渐红火起来。近两年,元古堆村结合乡村建设行动,招商引资5100万元建设了游客集散中心、党建广场、乡村会客厅、文创驿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发了红火花海、松林鹿苑、萌宠乐园、欢乐谷游乐场等旅游景点,盘活农户闲置房屋,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

  “住在我们的民宿里,推开窗户就能看见青山,听见‘呦呦鹿鸣’,旅居者自发成为‘代言人’,纷纷在朋友圈推介我们,让元古堆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地方。”佟亚君介绍,2024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

  家乡发展了,回村就业创业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村民苟怀文曾辗转在新疆等地务工,如今返乡就业,成为一家民宿的工作人员。“回村后,我有了固定工作,妻子在景区摆摊,家庭收入十分可观。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美。”苟怀文说。

  村里还开设了农特产品专卖店,注册了“红火元古堆”商标,搭建起“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让村民自家生产的蜂蜜、鸡蛋以及本地特色的百合干、中药材切片等,远销全国各地。

  2024年底,元古堆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较2012年增长11.8倍;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512元,较2012年增长19.1倍。村民生活从苦瘠走向红火,元古堆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村寨,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忆苦思甜,感恩奋进。元古堆村在村口打造了“三堵墙”景观,向来往的村民、游客讲述着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齐心协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故事。


 
上一篇:云南大学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在昆明召开
下一篇:“心近了,千山万水不过一步之遥”丨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