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鹿城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05个,各族学生5524人、教职工234人,学校以“让每一位儿童都个性化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坚持“中华优秀文化植根校园 文化认同培育民族团结之花”,现已形成“聚焦党建引领、聚焦校园文化建设、聚焦课堂教学、聚焦学科融合、聚焦主题活动”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
(一)聚焦党建引领,握紧民族团结指挥棒。
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堡垒作用,以“五强五好”党组织为抓手,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活动,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把校园阵地转化成为抓实党建工作的有力载体,找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契合点,用党建“点亮”民族团结教育,比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了解民族文化,掌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紧紧围绕“党建带动群建,群建服务党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群团组织作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延伸党建工作“手臂”,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比如借助信息化手段,组建家校共建网络,组织家长在家给学生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唱各民族特色歌曲、做各民族特色菜肴等等。树立党旗所指就是群团所向的坚定信念,共同吹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号角。
(二)聚焦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认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师生心田。
鹿城小学依托校园内古老文庙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将校内具有百年历史的文庙打造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馆,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区,在文化寻根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训墙、德育石、三元桥、泮池、忠义亭......一首首古诗古训,一则则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段段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一幅幅引人向上向善引领民族团结石刻壁画,与优美的校园环境相互映衬完美融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师生的心田,让师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此外,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也蕴含在鹿城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门醒目位置,树立着由书本和彩虹相连接的五线谱托起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识牌;遍布校园的景观路灯,三面雕刻有56个民族载歌载舞;校园里还有民族团结进步的专题宣传学习展板,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学校还打造了“民族团结教育”阵地——育美楼露天舞台,满足学校天天有节日,月月有活动思路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就这样都有机的融入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每次走过,都是一次洗礼。”小学生陶永哲说道,事实上,这也是鹿城小学学子们共同的心声。
这样的洗礼,在鹿城小学可谓无处不在。学校的“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每天都有小广播员解读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播放历史上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经典诵读活动,为学子们营造着一个“入耳入心”的有声氛围。同时通过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队会、阅读民族团结书籍、互唱民族团结歌曲、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板报、手抄报、观看民族团结专题片、讲民族团结故事、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民族团结征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打造民族文化教育长廊,运用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自觉自愿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浸润,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赋予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开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今鹿城小学,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氛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三)聚焦课堂教学,培根铸魂,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12节主题教育课是主阵地,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学习认知。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在低、中、高段分别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例如低、中段,注重开展好民族知识启蒙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中华民族全家福”图片、学唱儿歌,观看民族服饰、建筑图片、视频,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开展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等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作为载体,让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同时学校将本地民族特色与非纸笔测试有机融合,将爱党爱国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学科测试,让孩子们在体验式、趣味式、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高段注重民族常识教育:充分利用《中华大家庭》,《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教材,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是血脉相连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初步树立“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
(四)聚焦学科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合力。
为了上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我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研中。同时,开展各个学科与民族团结教学深度融合,渗透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做到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进校园内师生之间相处和谐,氛围和美。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程瑞书记说,“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围绕教育抓民族团结、抓好民族团结促教学”的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常态化教学内容抓实抓细,在每个学生心灵深处种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守望相助的深厚情感。
(五)聚焦主题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实践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书法、戏曲、传统体育等文化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了“啦啦操电视大赛”、“千人绘画比赛”,“千人经典诵读大赛”、“校园小歌手大赛”、“舞之灵”大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辩论赛,等活动,做到“月月都有节、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力争让“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同时融入“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好红色基因。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将价值观理论教育与节日活动、八礼四仪活动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教育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在了解和感悟各民族人民交往交融、携手奋进历史的过程中强化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贯穿教育过程,强化价值共识,增进文化认同。要重视日常生活引导教育,创建“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学校、进支部、进班级、进社团,结合劳动实践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体验,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 “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思想,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深植人心,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吹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幸福曲。
事实上,漫步校园,就如同漫步民族文化的小家园。一池一林、一草一木、一门一殿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已渗透到校园方方面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已成为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途径,真正做到通过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种进师生的心里,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鹿小,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