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介绍
紫溪镇位于楚雄市中部,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辖8个村(社区)、123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苗、白、回、傈僳等民族,常住人口4587户156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263人,占总人口的33.7%。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四季飘香的蔬菜水果、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让紫溪享有了“康体养生先行区、特色林果示范园、民族文化展示带”的美誉。近年来,紫溪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铭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初心和使命,赓续“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和共识,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同胞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实现了全镇经济稳步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推动紫溪镇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坚持聚纲、铸魂、塑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紫溪镇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思想聚焦不散、工作遵循不乱、方向目标不改、激情斗志不减,以共同体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聚焦民族工作之纲。紫溪镇高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之纲,把“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十二个坚持”等精髓、要义和基本内容作为全体党员干部必学、必知、必会的重要理论学习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镇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必修课。2019年以来,镇党委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21次,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15期,讲授专题党课50余场次;镇人大主席团开展专题学习6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项视察调研6场(次);镇人民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涉及项目5个、资金总量31.15亿元,先后争取实施了100万元的龙王庙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10万元的紫溪彝村民族文化项目。
铸就民族精神之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国70周年期间,组织全镇8个村(社区)党总支、710名党员、12000余各族干部群众收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直播实况;紫溪彝村100余名党员群众自发来到火把广场,齐聚在五星红旗下载歌载舞,讴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伟大时代之爱。建党100周年前夕,镇党委组织拍摄快闪视频《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各村党员大会、党员微信群进行播放,表达“紫溪人民心向党”的浓浓深情。高度重视“4.15”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宣传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组建8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队,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小板凳”“小院会”“小剧场”宣讲85场(次),以专题讲座、读书会、彝族歌舞曲艺等形式深情讴歌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省、州、市、镇发展变化,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塑造民族工作之形。实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政同责,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站所联动协调、村(社区)和全社会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同安排部署一体推进落实。实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准化,制定下发创建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及时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定期研究、周密部署,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层层落实责任、创新载体路径、聚力高位推动,在镇、村(社区)两级形成一名党组织主要领导统筹、一名分管副职主抓、一名业务人员落实的“三个一”民族工作管理机制,迅速掀起全镇创建工作热潮,创建工作呈现出面上整体快速推进、点上百花争艳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培养选拔镇、村两级少数民族干部18人,把民族干部放到宣传政策、乡村振兴、化解纠纷、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进行历练,为其尽展其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让民族工作的接力棒一代接着一代传。

(二)坚持固本、培元、强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紫溪镇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殷殷嘱托,在全镇3个贫困村、329户1175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出列后,继续加大乡村振兴工作步伐,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固化发展根本。坚持产业富镇,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打造特色林果示范园。深化农村改革,盘活闲置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前进社区下洗卯小组周朝进流转土地280亩,实施“水稻种植+谷花鱼养殖+休闲垂钓”项目,形成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户外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在碧绿田野中重拾儿时乡愁,在喧嚣都市中寻觅田园牧歌。支持、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联种联收等形式,做强紫溪三宝(樱桃、杨梅、冬桃)为主的林果产业6.1万亩、实现产值4720万元。壮大带有地标特色的胡宗箐山药、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8300亩,成功打响了“紫溪汇翠”优质蔬菜品牌。紫金村九簇河致富带头人姜顺梅流转土地1200亩,实施香菜、西蓝花、“黑骑士”番茄等时鲜蔬菜种植,带动全镇80余名群众增收,2021年实现产值160万元。
培育健康元神。坚持生态立镇,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新路径,打造康体养生先行区。实施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动,充分发挥紫溪山4A级景区“西南百花园、滇中大氧吧”和紫溪彝村3A级景区以及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自然环境优势,建设健康步道12.57公里,设置彝医馆邀请州中医院专家张之道定期坐诊,为群众看病保健创造条件;积极包装推介森林半山酒店、康复疗养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连墀生物研究所,精心研制熊胆粉系列纯中药,精心打造森林疗愈、健康运动、养生养老等高端康养产品;充分发挥彝医药资源,实施彝药种植园、药膳餐厅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彝药种植加工、彝药康养、彝医诊疗为核心的彝医药全产业链,弘扬壮大中医药文化。
强化文化基石。坚持文化兴镇,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民族文化展示带。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组建5支68人的民族民间彩绘队,承接省内外民族特色彩绘、古典园林彩绘业务,描绘建筑艺术之美;注重保护、修复龙王庙、田房、丫口、板凳山等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留住乡愁记忆;以紫溪彝村“彝绣坊”为基地,培养发展农村绣娘62人,制作、开发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加强与李长征彝绣公司合作,长期发展民族刺绣订单,确保疫情防控形势下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先后拍摄《紫溪盛开民族花》《在灿烂的阳光下》《血脉相连·携手共进》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视频短片,全面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果。

(三)坚持增信、求同、共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紫溪镇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领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重要论断,不断凝聚人心、增强力量,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文化自信。在镇、村、组三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紫溪镇发展巨变来之不易,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广泛搭建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平台和桥梁,积极支持紫溪彝村村民杨应平采用彝族说唱形式,向八方宾客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给全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积极支持紫溪中心小学教师罗发花在少先队活动中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追求思想大同。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开展民族知识教学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做优做实以“彝歌乡音传政策·感念党恩促振兴”“特色浓郁传文化·民族团结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六传六促特色志愿品牌,建好“彝歌乡音”“非遗传扬”“一家亲”等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实现美美与共。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各民族民俗风情,在紫溪彝村设置民俗文化馆,在板凳山设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一批世居民族传统衣物、生产器具、生活用品等民俗物件得到保护,每年举办2至3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组建38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骨干队伍,毕摩、啊苏喳说唱、青棚调、芦笙、大三弦、刺绣等民族文化瑰宝熠熠生辉。积极举办彝族火把节、“马缨花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搭建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交融的交流平台,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局面全面形成。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汇聚起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紫溪镇坚持把凝聚人心、促进团结、共享成果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作为收集意见建议、编制工作规划、争取项目资金、优先保障落实的重要依据,解决身边事,守住人心,共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推动美丽乡村共建。紧紧抓住紫溪镇被列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现场会参观点、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旅融合型示范乡镇的机遇,着力攻坚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治理三大重点,建成标准化卫生户厕2950座,收取垃圾清运费22万元,123个村(居)民小组实现垃圾箱体全覆盖,紫溪彝村、宋村、龙王庙等7个村率先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健全村规民约、五包责任制、红黑榜等制度,全面开展美丽庭院、“晒晒我的小院子”等评比活动,激发各族群众投身美丽村庄建设和管护热情,让“一庭一院皆美景,一景一物忆乡愁”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以宋村为代表的一个个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文化美的“四美乡村”悄然出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绿色田园、香甜的特色林果、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了节假日吸引市民前往旅游的新亮点,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抓好基层社会共治。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民族事务治理作为“平安紫溪”建设的重点,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健全完善覆盖镇、村、组、户的四级管理网格,巩固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坚持党政班子成员大接访、信访接待日等制度,积极探索“党小组+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年度矛盾纠纷调解达95%以上,五年来全镇未发生损害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未发生民族宗教群体事件,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紫溪镇紫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基础更加牢固。

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坚持以紫溪彝村、白草花、龙王庙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为引领,深度融合特色小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等项目资源,不断改善各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在每个紫溪人的心田。“十三五”期间,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4万元,年均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6.18亿元,年均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65亿元,年均增长13.05%。紫云公路等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广播电视、4G通讯网络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紫溪镇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云南省旅游名镇”“第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下辖的紫溪彝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种下“民族团结进步”树,培育“共同富裕幸福”果。今天的紫溪镇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路高歌猛进,奋勇向前,带领全镇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