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州丨潘红伟:调查研究的“功夫”
发表时间:2021-11-22     阅读次数:     字体:【

《2020楚雄州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及调研年选》序,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学习以《调查研究的“功夫”》为题谈谈如何开展工作调研。

调查研究要练就独立的学思能力

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让阅读的同质化比较普遍。写各种文字材料,或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做工作,都是需要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读“四史”,读马列文论,读哲学、读经典文学,读美学,读地方史,读中央、省州党委重要文件,要一部一部地读,读深读透,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地读,读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要系统地读,长期性地读。在互联网上碎片化阅读,这个链接复制一段、那个链接袭用一篇,或者从这个文件抄到那个文件,总是复制别人的成果,借用别人的思考,换用别人的“脑袋”。当然,很多时候需要抄、需要搬、需要引,还要抄好、搬好、引好,那是另一回事。但复制、粘贴往往成为组织材料的常用方法,这可是大忌。做调研也好,撰写调研报告也罢,草拟各类文稿也好,切莫离开扎扎实实读书、扎扎实实打基础这个劲道。保持良好的阅读学习和思考习惯是包括调研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与知识储备的多少、阅读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系统的思维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往往源自思考的习惯性的自然养成。人们常说的境界、胸襟、视野、格局等其实就是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另一种表现罢了。在学习碎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互联网时代,要强调知识的广博的同时,更要强调思维的深度和思考的独立性,注重激发主观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在很多时候,阅读可以被检索取代,但不能让检索取代思考的头脑,也无法取代。虽然利用搜索引擎便可以找到比较适合的思考结论成果,但不能让搜索引擎钝化了思考的潜能和思考的不可缺位。之所以读书,是因为需要记住、需要汲取。但很多时候记不住或不知道,没关系,电脑里有、手机里有,搜索引擎可轻松解决记不住或不知道的问题。今天,需要的知识都在“云”里,需要读的书也在“云”里,但思维的个性化、思考的自我化却不在“云”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在“云”里,而是在现实中、在大地上、在个案里。假如,哪天手机丢了,电脑故障了,或者断电了,我们的记忆和辨析能力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么?我们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可不可以不依赖于数据库呢?虽然现在求知往往被检索所取代,需要什么,检索就行,但撰写的调研报告,草拟的各类文稿,不能依靠检索而成就“材料”,不能通过“网来网去”“网”出“成果”。互联网解决了很多问题,帮助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事,但也容易让人养成惰性,让人缺乏独立的、自我化的思考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借助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是靠不住的,依托手机是不可取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在阅读和学习中练就思考能力、决断能力很重要。调查研究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思考,统战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工于思考的习惯,也要夯实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工于思考的基础,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各种知识储备,历练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能力,是搞好调查研究,确保调研成果有质量、有分量的重要基础。要历练独立的思维能力,厚植独立的思考优势,为做好调查研究和其他以文辅政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要强化学习和思考的个性化特质,多摒弃那些“好看的皮囊”,多创造一些“有趣的灵魂”。

调查研究要践行躬亲的一线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强调指出:“应该看到,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

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领导干部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地调查研究。

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要采取召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问访当事人作采访式的调查、追本溯源作比较式的调查、听取意见作问卷式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象得出结论。那种盆景式调研、预设式调研、过场式调研、走马式调研等,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科学结论。调查研究前要定调查纲目,按照纲目发问,不明了的,有疑义的,进行讨论、辩论。凡担负领导工作的人,都要亲身从事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要深入了解一处地方,比如一个县市的统战工作情况、一个部门的统战工作情况、一个科室的统战工作情况,或者要深入了解一个问题,比如人员问题、困难问题、制度问题、效率问题等。调查研究不但要自己当指挥者,适当地要做操作者,比如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自己拟提纲,自己组织撰写报告,自己修改,自己抓问题的落实,自己抓成果转化,不假手于人,躬亲实践,躬亲历为。这样坚持下去,这样传导开来,这样形成风气,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推动肯定大有裨益,对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肯定大有裨益。

调查研究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实质上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要聚焦问题、锁定问题、奔着问题去,因为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要精准、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即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研究什么问题,这是调查研究的起点,也是调查研究的终点,先有问题导向后有结果导向。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讲的是有了箭靶子再去放箭。做调查研究首先一定要找到那个“箭靶子”,不然调查研究工作就成了无“的”之“矢”。做调查研究,很多人一开始往往提出宏大的规划,希望一举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并不可取。做调查,作分析,说这是什么容易,说这是为什么难,说这要怎么解决更难。做调查研究,写调研报告,跟别的文章不一样,必须是“必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这样的题目,才适合作调研报告的题目。是否前面没有人研究,后面仍需要研究,这样的选题则特别重要,调研报告的定位必须在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怎么利用调查的积累,最大限度地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调研报告做完,调研成果出来后还可以继续伸展,继续可以转化成推动工作发展、促进问题解决的有效支撑。这两点是做调查研究应特别注意的。如果随便抓一个题目,即使有若干好的想法,也是不可能完成的。调研课题的选题,首先,这个题目值得做,所谓“人之所未及就”;其次,这个题目能做,研究指向这里,以后的解决问题也要从这里出发。

只见范围,不见问题的调研报告在调研工作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是不少调研报告落入了只有平行罗列而无一层一层、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窠臼”。调研报告是找到一个问题,一步步往前推进,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希望看到我们的调查报告题目不大,但深度、厚度却大大增加。说形象点,调查报告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多求全,四处开花。有些调查报告或调研成果,一看就不是作研究的,单从题目就看得出来,因为它只有“范围”而不见“问题”。调研报告不能只触“范围”不及“问题”。为什么不少调研报告质量一般、没有特点、升华不了?很大程度在此,即它只是从一个范围到另一个范围的罗列,而不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递进。找到一个好问题,很不容易。好问题本身就体现了调查研究的思路、深度和价值。做调研、写调研报告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把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的主题,作为研究的主线。

调查研究要选准科学的破题切口

做调查研究或写调研报告一般的原则都选择小题大做。小题小做,可以做到小巧玲珑,但没有多大意义;而大题大做有时不是一个调研报告所能承担,那需要数人花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和精力。调研最怕的就是大题小做。除非某种特定需要,调研选题很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在研究力量有限、研究能力有限、研究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题大做会有困难,而小题大做有可能使成果比较坚实。小题大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相对封闭起来,容易做得深透。调研报告一定要有分析,一定要有案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要“竭泽而渔”。如果小题大做,“泽”则易“竭”或可“竭”,“渔”就不难了;但如果大题大做,则不大可能。假如一个课题设计挺好,但控制不了,可能因为时间、资料、思路等有问题,也可能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不可控制。这种情况下,须找一个可控制同时能发挥执笔人的长处,且可能有理论意义的题目做研究。小题大做可做深做透,也是因其可以控制。但不是所有小题都能大做。其中,眼界、眼光很重要。怎样在一个富有潜力的小题里做出大文章,要有大的眼光、远的眼界。据说,清华研究院某学生的论文,是关于孔子生平的考证,当年指导教师王国维先生说,虽然这个考证很精,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小题有的可以大做,有的大做不了或者说有时大做了也没什么意义。这取决于“小题”后面有无大的理论背景、大的问题背景,也取决于题目本身的潜力和成果转化的空间。我希望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要追求的是注重进去的时候切口小,出来的时候成果的价值大这样的调研。这是调研的理想状态。要坚持调研课题表面上范围在不断缩小,但实际上思考在不断深入、不断拓展。我们要提倡这样的调查研究,将问题不断推进,使思考逐渐深化,调研成果却比较坚实、有用。

调查研究要注重成果的务实管用

一些“笔杆子”有把调研报告写得洋洋洒洒,各种文章写得天马行空的本事。表面看“才华横溢”。有“才华”是好事而“横溢”未必就好。才华横溢者,容易用其强势姿态来迫使材料就范。意思就是说从表面上看,调研报告井井有条,不是内行往往看不出毛病。不少有“才华”的人,易犯的毛病是事先假定理论的“合理”与“毋庸置疑”,要求事实和材料乖乖就范。假若未进入正式研究,或者调研报告还未起草,就已经有了结论,而且结论似乎不可动摇,这种研究价值大么?不大。因为,不用研究就有了结论,只不过用整个调研报告来证明结论罢了。这样的研究不具备理论的穿透力,成果肯定难以得到转化。如果得出的结论与最初的预料一模一样,那又何必花功夫做研究呢?当然,也不否认有时候最初的直觉是对的。假如尊重对象、理解对象、强调过程,而不过分注重结论,这样做调研,或许更有价值。做调研报告之后与做调研报告前,如果是很不一样的,那就会很有意义。调查研究最忌讳的就是还没有调查就有了结论。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并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这是很有见地的。调查研究要坚持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管用的破题之策,强化成果转化运用,拿出务实管用措施,找准破解问题的方向和路径;要抓好调研深化拓展,在深化成果运用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紧抓不放,把务实管用的破题之策运用于难题破解、推动工作全过程、全要素、全循环,坚持以调研成果争取进入党委决策视野的思想,提出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对策建议,切禁把调研报告写成诉苦书、问题书,指出的困难问题要实在,提出的对策措施要管用,在管用上下功夫,在管用上动真格,让调研真正解决问题,让成果真正发挥作用。


 
上一篇:楚雄州丨我对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问题有个好建议 ——以楚雄市城市民族工作为例
下一篇:楚雄州丨州基督教协会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