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今年来,鹿城街道紧扣“全域亲民”核心,通过“硬件重塑、服务升级、机制创新”三维联动发力,把传统单一的服务阵地,转化为集“一站式”事务受理、“全岗通”便民服务、共享型活动空间于一体的复合型治理平台,让阵地更接地气、服务更暖人心。

空间重塑 打造开放共享的“社区客厅”。鹿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以“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群众体验亲民化”为原则,以“聚人气、聚人心”为目标,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党群服务空间从“办公场”向“邻里厅”转型。在硬件改造方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增强亲和力与实用性为导向,扩展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科学规划休闲区、文娱区、阅读区等功能板块,配套共享家电、便民设施等,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氛围。这种空间布局的转变,不仅改善了居民办事和活动的体验,更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愿意来、经常来的“社区客厅”,真正实现“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

服务升级 构建全龄友好“暖心家园”。聚焦居民全周期需求,街道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推动民生政策精准落地。一方面,围绕“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亲子阅读等志愿服务。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组织专场招聘会4场、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期,覆盖学员500余人,依托“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幸福工坊”“零工家园”“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成功促进10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高效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养老金资格认证等民生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机制创新 激发多元参与“治理合力”。通过设立居民接待日、建立议事协商机制,广泛收集并响应居民需求,形成“收集—会商—落实—反馈”的诉求处理闭环。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公益团队等力量,以“场地换服务”等方式拓展资源渠道。各社区还广泛发动党员、居民组建志愿服务队,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居民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持续提升“家门口的幸福”温度。

亲民化改造的深层逻辑,在于将“空间焕新”的物理变化,升华为“服务升温”与“效能提速”的治理答卷。鹿城街道通过构建“需求分层、资源整合、服务精准”的闭环体系,让每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与幸福。接下来,街道将持续深化亲民化改造内涵,以更贴合民心的举措、更具活力的治理模式,让“家门口的幸福圈”越画越大、越绘越暖,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温度与治理动能。
(中国城乡经济网 鹿城街道 张烨 高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