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甸镇坚持将民族宗教事务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创新“1234”模式,推动民族宗教工作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持续提升民族宗教事务基层治理规范化、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汇聚民族团结核心力量。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确保党支部规范化建设100%达标,配强村“两委”班子,设置民宗干事,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民族宗教政策宣讲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常态化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带头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动全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二是夯实组织阵地建设,建强民族团结战斗堡垒。依托“四位一体”项目,投入资金加强活动阵地建设,提升改造哪吐康西乐村、古普大古普村民小组党员活动阵地,配齐配全活动设施设备。建设“党群议事亭”,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同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等,形成“有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遇事大家干”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火车头”。“党群议事亭”建立以来,分别采取分年度集中学、分批次轮训学、分专题跟进学的方式,实现了民族政策理论教育全覆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网格联管。依托“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党员微网格”的镇村四级网格体系,搭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该体系将民族宗教事务作为入网正面清单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10项负面清单,让网格员知道“管什么、做什么、报什么、怎么报”,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协调有力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二是突出网络联办。开发“数治插甸”掌上服务平台,打造集“党务服务、视频监控及预警”等事项于一体的插甸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心。强化“数治插甸”的应用,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24小时全天候在线。推行“一户一码”数字门牌,实现全镇贴码到户全覆盖,通过扫码办理网格事项上报。对上报平台的民族宗教方面信息线索,建立转办清单、销号清单,实现“调度中心监测预警、民宗部门协调处理、职能部门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矛盾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发现在一线、化解在基层。

一是建强村干部队伍,发挥治理“领头雁”作用。深入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推行“大岗位制”,村干部待遇全面提升,激励广大村干部在基层治理一线担当作为。二是建强民族宗教干部队伍,发挥治理“主力军”作用。调整配齐镇民族宗教分管领导1名,民族宗教专干1名,在12个行政村配齐配强民族宗教工作人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民族宗教工作网络。持续强化《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力度,引导宗教界人士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支持宗教界发挥好全面从严治教的主体作用,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三是建强驻村干部队伍,发挥治理“尖刀班”作用。着力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驻村干部在农村扎“根”,参与日常宗教事务的管理。健机制、聚合力,健全“四会”组织
一是“村民议事会”共商发展大事。会议接地气、讲实效,搬出会议室,在村民小组活动场、大院坝、空坪地开展,形式不拘一格。让群众真正敞开心扉,瞄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便民服务等领域,集思广益,共商共计,在管理村务大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道德评议会”议选群众好事。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批评错误、抵制歪风,大力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强化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三是“红白理事会”解决移风易俗难事。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红白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问题有效地进行了约束,教育引导村民形成了移风易俗、文明理事的新风尚。四是“禁赌禁毒会”解决群众烦心事。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解决好土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消除各类矛盾纠纷的诱发风险。村规民约“落到人”,村民小组党支部会同村民小组从加强村庄管理,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内容,构建了“共治共享、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和谐宜居插甸。